赵光义,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出生于开封府浚仪县崇德北坊护圣营官舍,早年聪颖过人,与同龄孩童游戏时都畏服于他。在后周显德七年的陈桥兵变中,他拥立兄长赵匡胤为帝,并被封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
在继位后的几年里,赵光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统治。他改变了唐末五代十国割据局面,将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纳土归附,并亲征太原灭亡北汉。尽管他两次对辽国进行攻势未能成功,但他还是采取守势,对辽国保持警惕。
在政治上,赵光义注重培养自己的亲信,将其幕府成员如程羽、贾琰、陈从信等人提拔至朝廷要职。此外,他还扩大了科举考试的规模,使更多有才华的人得以入仕。
然而,在南征北战方面,尽管他取得了一些胜利,如灭亡北汉,但也遭遇了失败,如对辽国的两次攻势,以及对交趾(越南)的讨伐计划最终失败。他的晚年更是频繁受伤,其中一次因箭伤而引起健康问题。
在传位问题上,由于长子赵元佐发疯并放火焚宫院,被废为庶人,其次子赵元僖成为众意所推及皇储人选。但随着多次宰相支持和晋升,最终在至道元年被立为皇太子。直到去世前夕,他才将储君之位确定给寿王赵元侃改名为皇太子 Zhao恒。
至道三年(997年),赵光义病逝东京宫中的万岁殿,在位二十二年,被尊谥曰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庙号太宗,与真宗一起安葬于永熙陵。他的统治期间虽然经历了战争与挑战,但也推动了农业发展、科举制度改革以及中央集权政策,这些措施对于稳定宋朝政局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