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那些为了争夺皇位而残忍杀害正统太子的次子或幼子们,通常被称为“后太子”。他们的共同特点之一是,在关键时刻能够做出极端的行为。这一性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流氓气质。那么,这些历史上的“后太子”为什么会具备这种性格?而那些拥有这样的性格的人又为什么能成功地成为“后太子”呢?通过分析几个熟悉的例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
扶苏是胡亥的大哥,他在秦朝虽然没有建立儒家所提倡的“长兄为父”的传统,但他与大哥之间依然存在着年龄顺序的区别。在起初,胡亥对大哥扶苏抱有尊重之心,但随着赵高的一系列蛊惑和诡计,他的心理状态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发展出一种流氓般的手段,以此来打击和削弱大哥的地位。相比之下,扶苏因为过于仁慈、优柔寡断,因此无法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最终落入了小流氓胡亥的手中。
尽管扶苏是秦始皇合法继承人的名义上合适者,但胡亥却更接近秦始皇那种残暴嗜杀且具有流氓本色的一面,从精神层面来说,他们似乎有一种灵魂上的共鸣。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隋朝。当杨广与其兄长杨勇竞争皇位时,大哥杨勇因为直率、不善伪装,以及宽厚待人,被弟弟所超越。在这场斗争中,杨广展现出了他的五毒俱全——既能伪装,又敢于下黑手。这种能力帮助他赢得了父母的欣赏,并最终夺取了皇位。而当李世民以更加高超的手段干掉了其兄李建成时,他展示了一种更为精妙的流氓策略,即使千古一帝也不乏使用类似的手段,只不过他的技巧远胜于前两者。
从这些例子来看,无论是在人才方面还是在实际行动中,“后太子的”确实表现出了反常规的情况:即便他们并不优秀,也能成功夺取权力,而那些才华横溢但缺乏必要手段的人往往失败。这似乎说明中国历史中的一个规则:“浑者通吃”,即只有那些特别的手腕才能真正占据中心位置。而对于英雄与流氓来说,他们之间也可能无缝衔接,有时候英雄就是利用一切方法达到目的,而不是单纯靠武力或智谋;有时候,连天子的评价都难免带有一丝主观情感,不仅要考量利国利民,还要考虑是否稳固自己的位置。如果说封建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笼笼,那么英雄与流氓就像是它们外围跳跃的小鸟,而普通人只能像画在地板上的牢笼一样,一生都不能跳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