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历史,任何一位统一大陆的皇帝在即位之初,都渴望四周诸国朝贡。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登基后立即派遣使者携带国书前往日本,以表达两个意图:首先是邀请他们来进行朝贡;其次是要求解决扰乱明朝边境的倭寇问题。但结果却让人失望——日本不仅没有如期来访反而残忍地杀害了使者。这份耻辱让朱元璋愤怒至极,他扬言要出兵征服日本。

面对这威胁,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以礼相待,但他的回信中既给予了“天朝”面子,又暗示了强硬态度。小小的日本敢于杀死大明使者,这与两件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南宋灭亡和日本抗击蒙古。

当时,中国曾是日本仰慕的榜样。然而,当元朝建立后,忽必烈试图用海上力量征服日本,但最终因台风损失船队而失败。在此之后,通过抵抗蒙古统治,日本提升了自信心,对中国不再有过往那种崇拜的心理状态。

尽管百年后汉人重建国家,但继任的明王朝已经被视为非正统。当时的人们认为自己比起明王 朝更有资格继承中华文明的大业。大明与日 本之间剑拔弩张,而战争只差一步就要爆发。但面对朱元璋步步紧逼, 日本政府依然坚持己见,他们除了前述原因,还有更深层次的理由支持自己的立场。

追溯历史,我们发现怀良亲王之所以能够保持冷静,是因为他认识到中国作为一个帝国,其实力在海外并未展现出足够大的影响力。而且,从无记录可以证明中国曾成功征服过海岛国家,所以这个岛国领导人相信大明皇帝不会轻易采取像蒙古远征军那样冒险行动。他只是说说罢了,没有真正动手去做事。这就是为什么怀良亲王会这样回应,并鼓励对方如果真想打仗,那就直接来说出来,不需要空谈。

果然,如预料中的那样,即便 日本不断犯规,大 明仍旧只是口头上的威胁,却从未实际行动起来。不知是否因为害怕遭受类似神风暴雨般袭击,或许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也可能是在韬光养晦、观望机会。在随后的岁月里,大 明甚至规定将 日本定为“不征之国”。原来,在得到来自另一方承认尊重之后,大 明皇帝决定放弃之前的话语,只愿意接受现状,不再追究过去的事情。此举看似宽宏大量,其实则透露出一种无奈—我不攻击你,你也别惹我。大 明时代虽然拥有显著优势,但从双方冲突气势上看已趋向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