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秘密誓词:宋朝皇帝口口相传的禁军法则

正当所有人都认为柴荣会带领后周走向统一时,没想到天妒英才,柴荣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在临终前,柴荣托孤于赵匡胤,并任命他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但是让柴荣没想到的是,在第二年,即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将后周皇帝废黜,并自立为帝,这标志着宋王朝的建立。虽然在史书上被称作禅让,但实际上是一次权力转移。

面对北方强大的契丹人势力,赵匡胤深知实力不足,因此没有贸然开战。这一策略在他的死后得到了证明,因为他的弟弟赵光义因为野心勃勃想要消灭契丹,最终却被契丹打败,从此也暴露了宋朝虚弱的一面。

建立王朝之后,赵匡胤在太庙中立了一块神秘的石碑,每当新皇即位时,都必须到太庙祭祖并阅读这块石碑上的内容。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只有北宋的皇帝知道这块石碑上的内容,而金朝入侵和占据北宋之后,这块石碑上的真相才逐渐被揭晓。根据《避暑漫抄》记载,这块石碑高达七八尺宽四尺余,上刻有三个誓言:

第一行:“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规定如果子孙犯错,不得处以重罚;“纵犯谋逆”,即使谋反,也只限于狱内自尽,不得外出处决或株连家属。

第二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明确禁止杀害士大夫和提建议的人。

第三行:“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警告那些违背这一誓言的后裔,将遭受天谴。

这些规矩不仅保护了周世宗柴荣家族,还保障了文人的安全,使他们能在宋朝享受极其优厚待遇。因此可以看出,即便建立的是一个规模较小、地理位置偏远且边境不断受到威胁的小国,但是作为个人的仁爱宽厚和对文化艺术的大力支持,使得历史评价对他颇为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