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皇家的用餐标准,特别是清朝皇帝们的伙食,估计所有人的评价都是一个:奢侈!据清代史料记载,清皇室每年光用于饮食的支出就高达四万金,这一数字听起来真是有点让人瞠目结舌。

一、食材的来源讲究“博采、适时、求精”

博采意味着食材选取广泛。清初时,皇家保留游牧民族的传统颇多,一般每餐都会有像狍子、野鸡、野鸭、野兔和梅花鹿等这样的野味,而且烹调方式基本以烧和煮为主,并且保持了浓郁的满族特色。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即便不是经常被摆上皇帝餐桌上的食材,也不能少:鹿茸必须来自东北深山老林;鲥鱼只有镇江才能入选;银耳必须是通江产;鲍鱼海参只能从山东沿海获取,而鱼翅则必须产自南海……当然,这些必需品都需要由地方官定期按时送达,不然可能会被安上大不敬的罪名。

二、三百年的历史积淀与宫廷文化融合

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在北京城周边不仅有指定果蔬园,为宫里提供一年四季所需蔬果,而且还有专门房提供当日生产新鲜乳制品。虽然按规矩只允许两顿饭,但为这两餐忙活的人可是多了去了。在故宫负责安排皇帝膳食的是“御茶膳房”,人员包括三个管事带领一百多下属。这时候专门记录太监和侍膳太监登场,他们将每道菜名称、用料以及掌勺厨师姓名详细登记入册,以备归档进《膳底档》文件中。如果哪个菜品口味好并想赏赐给嫔妃或者大臣,他们还要打包放进“御盒”,吩咐专门太监给受赏之人送去。

三、高峰期至衰退,再至简化

到了后期,大清国运衰微,国库空虚,尽管如此,嘉庆和道光年间的一顿饭缩减到64道菜,而咸丰时又减半成32道菜。不过即便如此,都无法改变普通人望尘莫及的事实。而平日中的菜肴一般有两桌,在冬天增加一桌火锅,此外还有各种点心米膳粥品三桌,以及咸菜小桌。

四、“满汉全席”的误解与商业转变

然而,“满汉全席”的起源并不与康熙有关,它主要是在乾隆朝兴起。乾隆皇帝爱出游爱排场,每次都会带去不少随行官员。在旅途中,由谁管理这些官员呢?而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就有这样的描写:“可见‘满汉席’并非皇帝御膳,而是专门孝敬近臣的大餐。”这种风俗在乾隆晚期愈演愈烈,使得有识之士深恶痛绝。而真正使“满汉全席”闻名,是之后,当紫禁城失去生计的人们不得不外出谋生,那些曾经宫内御厨才开始被北京、大理等地的大饭店聘请来设计制作系列宫廷料理,并作为商业噱头进行宣传,最终成为人们熟知的一种宴席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