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名臣范文程,字宪斗,生于1597年(明万历二十五年),卒于1666年(清康熙五年),今辽宁沈阳人。他曾事满清开国四代君主,计有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顺治福临,及后来的圣祖康熙玄烨。范文程是汉人,大文豪范仲淹先生之后。

《清史稿》即有“宋观文殿大学士高平公纯仁十七世孙也”,范纯仁者,范仲淹次子也。现存鞍山的《范府谱书支派第十八世至二十六世》和《范府谱书支派》,也曾明确记述了范氏由来、辽东派系的迁居过程以及家谱的修订经过等等。也就是说,范文程是中原汉族的名人后代,居然帮助后金之满人得了天下,因此,他对此被多有责难,有些甚至将其同洪承畴、吴三桂、祖大寿等人相提并论,因而背负着诸多历史骂名。

然而,对于他的归附问题,《清史稿》的记载并不详细。他显然不是降人的身份,而是在什么时候、何种方式加入到努尔哈赤麾下,这个问题似乎没有什么太明确的说法。在康熙雍正乾隆等朝的文字中,也只有“得公”、“始得公”、“归国”,以及“谐兄来归”、“以诸生来归”、“杖策揭太祖”的描述,这些现代人甚至还写出了小说,将他描绘成一个仗剑遏军门的人物,但这些情节描写之活灵活现,也甚为奇特。

不过,有一点是令人怀疑的是,当时的情况如何?后金天命三年四月,即1618年,他凭什么就一眼看到明朝气数将尽?他又凭什么资历,可以得到器重,并争取到了努尔哈赤的一番定性的话?殊不知,当时努尔哈赤,对汉人的态度十分鄙薄,他当时的政策就是诛戮汉人,同时抚养满洲。这意味着,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可能有人能因为文化素养而得到重用。事实上,《 清史稿》记载:“上伐明,取辽阳,度三岔攻西平,上广宁,都不见其出力。”这表明他在那个时代并未发挥很大的作用。

野史有一种说法,更可信。那就是说,在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 年)考取沈阳生员,其行走江湖,与被掳为奴隶的事实紧密相连。当时恰逢努尔哈赤克抚顺等地,大肆掳掠,其所获人才三十万散给众军,其降民编为一千户。由于体魄颀长壮伟,被招至席前问话,并因机敏聪慧而受到赏识,最终成为镶红旗下的随从。这其实质,就是奴隶耳。而有人认为,从被掳为奴到考试儒生再到开国元勋,这与主动降清为他人卖命有着本质不同,说他卖主求荣,则显然缺乏依据。当时的地位和背景,以及他的经历,都足以证明这一点。在皇太极时代,他的地位发生显著变化,以直左右侍奉皇帝,并参与国家重大决策,是作为亲信谋臣之一。但这个转变也是基于政治需要,而非个人选择或行动。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在历史上的许多事件中,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往往都具有复杂的情感和动机,他们所做出的选择常常反映了更深层次的人类心理,以及他们所处社会环境中的矛盾冲突。此外,无论是通过哪种方式达到目的,那么对于那些能够适应新环境、新情况的人来说,他们都是幸运者,因为他们能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找到自己的位置,为自己和家族树立新的基石。而对于那些不能适应或不愿意改变的人来说,则可能会遭遇更多困境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应该简单地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而应该更加全面地理解他们所处时代及其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