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的用膳之谜:后宫珍品中的奇特美味
在古老的清朝,皇帝的一日两餐时间大致安排在上午八点和下午两点左右,这与现代人习惯的三餐时间有着显著不同。除了定时用膳外,皇帝还可以随时要求“加餐”,这主要包括各类糕点、汤羹以及进贡来的时令瓜果,这种安排有点像现代都市白领享受的下午茶。
然而,在宫廷中,用膳不能直接称作“吃饭”,而是要更为正式地称作“用膳”。开饭也被称为“传膳”。由于皇帝可能会不按常规时间要求食物,因此御膳房的人员必须让菜等人,而不能让人等菜。如果等待太久了,即使只是偶尔,也可能会遭到皇帝的责问,从而面临严重后果。
(展示一幅清代宫廷御用铜质鎏金食盒)
据说御膳并不美味,千篇一律,而且口感一般。正因为如此,从康熙年间开始,皇帝就不再每天都要吃御膳,而是改为去后宫内定的厨房——内膳房。这也解释了那句流行于婚姻中的话:“为了能够让丈夫多来自己家的寝室。”
为了满足皇帝对美食的需求,以及希望能更多地吸引他到自己的寝宫妃嫔们纷纷展现自己的厨艺。不过,由于娘娘们并非专业厨师,所以通常会从民间搜集美食菜谱,然后由心腹太监或宫女偷师学艺。
尽管如此,对于给予皇帝准备饭菜这一事务,不敢有半点马虎。而且在清朝,如果是未经允许,就连剩余的御膳也是不能任意处理。在这些情况下,剩下的御膩往往会作为赏赐分发给其他贵族或官员。
对于那些负责制作御膳的人来说,他们承担的是一个既荣幸又艰巨的任务,因为他们知道即便是慈禧这样的高级贵妇,每个鸡蛋都需要2两银子,而普通百姓可以以1两银子购买150个鸡蛋。揭开这些神秘面纱,我们发现即便身处权力至高无上的位置,也难免受到传统礼制和制度束缚。想尝试一些真正可口的小吃,更是一个挑战性的过程。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乾隆大君才六次江南巡游寻找佳肴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食在宫廷》
《末代皇帝秘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