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的用膳之物,简直就像是为死者上供一般。与现代人日常的三餐不同,清朝皇帝通常只吃两餐,每天大约在上午八点和下午两点左右。除了这两个固定的时间外,皇帝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召来所谓的“加餐”,主要是各种糕点、汤羹以及各地进贡的新鲜瓜果,这些食物有些类似于现代都市白领喜欢的下午茶。
然而,对于皇帝来说,用膳不能直接称作“吃饭”,而要改称为“用膳”,开饭也被称为“传膳”。谁能保证哪天皇帝不会突然决定在非典型时间点传膳?因此,在御膳房里,只有菜等人,而不允许人等菜。如果等待得太久,即使是最忠诚的大臣,也可能遭到惩罚。
(展示一幅清代宫廷御用铜质鎏金食盒)
不过真实情况表明,御膳并不好吃,口味单调且难以满足皇帝的胃口。正因为如此,从康熙年间起,就有了变化:皇帝开始避免每日必需用的御膳,而转而选择后宫内庭的小灶作为食物来源。这也解释了人们常说的婚姻中的一句俗语:“为了让丈夫多留在家里。”
为了吸引更多地面的美味佳肴进入后宫,一些妃嫔们开始学习厨艺,并从民间寻找新颖的菜谱,以此来吸引心爱的人。在清朝,如果御膳房敢于在给予皇帝美食方面偷工减料,那么即便是身处高位的人,也会面临极大的危险。而且,无论是否接受或剩下的御膳,都有另一项重要职责——赏赐。
虽然厨师们承担着准备美味佳肴给主人的艰巨任务,但他们却受限于严格的祖制和规矩,不自由自在地享受美食。想象一下,即使慈禧太后也只能得到价值2两银子的鸡蛋,而平民百姓可以以1两银子购买150个鸡蛋,这样的差距令人叹息。
揭开了这些神秘料理背后的故事,我们发现即便是拥有绝对权力的君主,如同乾隆一样四出巡游寻找珍奇美味,也并非完全自由自在,他们同样受到制度和习俗束缚,使得品尝上好的饮食成为一个不易的事情。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末代皇帝会追求各种秘密知识,其中之一可能就是对美好食品的情感渴望吧。在《食在宫廷》和《末代皇帝秘闻》的记录中,我们能够窥见那段历史上的细节与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