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的御膳到底是什么样的?简直像是给死人上供一样。与现代人的日常三餐不同,清朝的皇帝通常只吃两顿饭,大约在每天早上八点和下午两点左右。除了这两个固定的用膳时间,皇帝还可以随时召来被称为“加餐”的小食,这些包括各种糕点、汤羹以及各地进贡的新鲜水果,有时候也有点像现代都市白领享受的下午茶。不过,提到吃饭,不是直接说“吃”,而是要用更正式的“用膳”一词,连开饭都变成了“传膳”。有时候,皇帝可能会突然心血来潮,在非典型时间点传令做饭,如果等待太久了,那可真是要小心遭遇不测。

因此,在御膳房中,只能让菜等人,而不能让人等菜。这就意味着,无论何时何刻,一桌佳肴都是准备好了,就等着皇帝光临使用。关于御膳房的一些物品,如(清代宫廷御用铜质鎏金食盒),展示了当时宫廷对美食装饰追求极致的态度。

然而,即便如此精心制作,也有人认为这些菜肴实在难以入口,有千篇一律之感,而且味道并不好……正因为如此,从康熙时代开始,皇帝们并不是每天都要吃那些普通的人间美味,而是改去享受后宫中的私家厨房——内膳房。这也符合那句流行的话:为了能够让丈夫多留在自己的寝宫里,即使是皇后也不例外,她们也开始在厨艺上比拼。但想象一下,让那些本就不愿动手动脚的手足无措的妃嫔们迅速成为一名高超厨师,那可真是个遥不可及的事业,更常见的是从民间寻找美食秘方,然后由忠诚的大太监或宫女偷偷学习。

当然,这一切只是表面文章,最终目的还是要确保所有这一切都能顺利完成。如果哪怕是在做饭这件事上出现任何失误,都将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且,在清朝,对于未曾被选中或不再需要的一切美食,还有一项重要任务——赏赐。

那么,为何这样的工作又称作美差呢?例如,就连慈禧老佛爷所享用的鸡蛋,每个都价值2两银子,而一般民众却只能以1两银子购买150个鸡蛋,这种巨大的差距透露出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一个缩影。

揭开这个神秘面纱,我们会发现,即便身处最高权力位置,也远非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自由自在、任性无忌。在繁重的祖制束缚下,每一步行动都需谨慎,小心翼翼。而想要真正品尝到令人满意的小口福音,可谓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所以也不奇怪乾隆大帝会六出江湖寻找绝世佳肴,其实就是为了解渴望美味的心灵需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