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江湖中,名字往往承载着深远的意义,而是仪的命运,也因一次改名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个人传奇,更是东吴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是仪字子羽,是北海郡营陵县人,在三国时期,他作为一位官员,在吴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他最初被别人嘲笑过他的“氏”字,因为这个字在当时意味着民无上,这让他感到不快,因此决定改变自己的名字,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和价值。

随后,为了避乱,转投刘繇,但最终由于战败,刘繇也逃到了会稽。在那里,他遇到了孙策,一位年轻有为、野心勃勃的人物。孙策统治江东后,将是仪重用,被授予骑都尉之职,让他负责机要事务。这对于一个曾经遭受讽刺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建安二十二年春,孙权与吕蒙商议伺机收回荆州,当时正值襄樊之战爆发,是仪积极备战,并且支持吕蒙的计谋,最终成功讨伐关羽。在黄初元年,孙权定都武昌,是儀被任命为裨将军,并封爵都亭侯。他不仅辅佐太子,还教导公子们读书学习,对于国家大事也给予宝贵意见。

黄龙元年四月丙申日,孙权登基称帝,是儀留下辅佐太子镇守武昌。他对待朝政总管诸多官事,如诉讼等职责,都非常负责任。此外,他还是出使蜀汉使者,与蜀汉修好,为两国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长子逝世后,他还参与争取储君问题,并提出了分正上下之序以抑制矛盾的大建议。

尽管身处政治漩涡,但是儀始终保持清廉奉公,不受私欲驱动。他坚持衣食简朴,从不接受恩惠,即便面对诬告也不愿意诬陷他人,最终以宁死不诬人的义士著称。在生命最后阶段,也坚持简单生活方式,没有奢侈追求,最终去世享年81岁。

通过他的生平,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仪作为一位忠诚、清廉、贤明官员,为东吴立下了汗马功劳。而这段历史,也成为了我们今天了解古代社会的一部分珍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