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是明朝开国文臣之首,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深厚的学问,被誉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出生于金华浦江的一座古老村庄,他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中迎来了世界。
早年因病体弱,但他的聪慧与好学使他迅速崛起。在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知名学者指导下,他展现出了非凡的学习能力。元末时期,他放弃了朝廷的征召,选择了一条修道著书的人生道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明初建立起来时,朱元璋礼聘他担任“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并赋予他重要职务。他主持编纂《元史》,并参与制定国家仪式,这些都彰显了他的重要地位。
然而,在洪武十年(1377年)由于健康原因而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尽管如此,他仍然被卷入胡惟庸案,与长孙宋慎相连,最终流放到茂州。在此期间,他在夔州病逝,享年七十二岁。但是,即便是在离世后不久,他也获得了尊贵的地位,被追谥为“文宪”。
宋濂以散文闻名,其作品简洁质朴,或则典雅雍容,每篇都有其独特之处。他推崇台阁文学,其作品淳厚飘逸,为后来的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至今,《宋学士全集》中的七十五卷依旧是研究宋濂及其时代文化不可或缺的手册。这段历史让我们回顾了一位伟大的知识分子的足迹,以及他如何影响了中国乃至亚洲文化的大量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