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有些人物的名字虽然不起眼,却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仪,一个在三国时期活跃于东吴政坛的人物,他的故事如同一部戏剧般精彩纷呈。

是仪原名子羽,是北海郡营陵县人。在他的早年生活中,因为被郡相孔融嘲笑他氏字太过平庸,他决定改变命运,将氏改为是。这个小小的改变,也预示着他未来的巨大转变和成就。

建安元年,当刘繇败给孙策后,为了避乱,子羽迁居到了会稽。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这里,他遇见了孙权,并被授予骑都尉之职,负责机要事务。在建安二十二年春,与吕蒙商议收回荆州,这次计谋成功,为东吴赢得了一场胜利。

随着时间推移,是仪继续受到孙权重用的信任,被任命为忠义校尉,跟随孙权讨伐关羽。在黄初元年,当曹休上当受骗时,是仪以其智慧辅佐太子孙登镇守武昌。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位教书人,对众公子进行读书学习,不遗余力。

黄龙元年四月,孙权建立吴国,以是儀留下辅佐太子,而不是随行出征,这份信任也体现了对他的高度评价。他不仅参与朝政,还管理诸官事宜和诉讼案件,从未有所求自保。

嘉禾三年蜀汉丞相诸葛亮逝世后,是儀被派往蜀汉作为使者,其出使任务圆满完成。不久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尚书仆射,以副手身份处理政事。直到长子的逝世后,即便面临储君问题和宫廷斗争,他仍旧坚持正义,用自己的言行影响朝局,最终促成了太子的稳固地位。

对于那些试图诬陷臣下的行为,是仪从未退缩过。当典校郎吕壹频繁检举朝中官员,只有他一次没有告发,就连刁嘉这次遭到指控也是因为无数证据证明刁嘉清白,但是在严格审查下还是逃脱不了牢狱之灾。而且,无论外界如何诋毁或追求,都无法动摇他的清廉奉公精神和刚正不阿的人品。他甚至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恩惠或加薪、赐田宅,只愿意衣食简单而家贫困户救助,这种高洁的情操让人敬佩至极。

最终,在病重前夕,他要求简朴待死,并将自己的一切财产分给亲友,让人们记住的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宁死不诬人的义士。他的故事,如同一道光芒,在历史长河中永远闪耀,不仅凸显了个人的伟大,也映照出了那个时代风云变幻中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