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大英雄张士诚在日暮之际,独自一人坐于室中,良久凝视着燃烧的齐云楼。思绪飘渺,他似乎在思考着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差距。随后,他悄无声息地投下带子,上梁准备了结自己的生命。

李伯升,这位忠心耿耿的旧将,接到徐达的指令,一路寻觅张士诚,不料恰好发现他在半空中蹬腿求救。他立即冲上前去解开了绳索,将其从绝望之中拉回,泪水涟涟地劝说:“九四英雄,你还怕命吗?”徐达迅速将张士诚押送至船上,由水路送往建康。

途中的每一刻,都见证着张士诚坚定的意志,他一直拒绝食物和饮水,即使面对不测,也未曾屈服。当抵达建康后,被押送至中书省,那里的朱元璋派遣李善长前往“劝降”,但张士诚却以愤怒回答,并几乎与对方动手。

夜幕低垂,在人不注意的时候,张士诚终于找到了逃离死亡的方式——用力一跃,最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昔日壮丽战场上的胜利背后,他内心深处隐藏着懦弱;而被俘虏后的他,则以决然自杀来彰显自己的一种勇气。这份毅力,让他的形象更加堪称为一位真正的大丈夫。

对于吴地的人们来说,尽管历史书籍对他的评价五花八门,但他们都记得这位领导者宽厚仁慈、税收轻微,因此人们对他怀念有加。而那些指责他的言辞,只能被看作是远方吠叫者的狂妄之语,与事实大相径庭。当然,即便有贪婪现象存在,也不过是一些官员私欲膨胀,而非滥杀无辜或掠夺民财。

反观朱元璋,对吴人的恨意已久,他利用沈万三家租赁薄弱作为依据,加重了赋税,每亩高达七斗五升。此举导致数年间吴地的小农户几乎灭绝无存。明朝史学家贝清江记录道:“三吴巨姓……数年之中,或贫或亡,或死或徙,无一存者。”

苏州居民仍旧怀念那段轻徭薄赋时期,每逢阴历七月三十日,他们会组织一次名为“九四香”的活动,其实是为了纪念这位曾经领导过他们的人。但仔细分析,当时的局势已经无法挽回,此刻只剩下遗憾与哀伤。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再次提及“劝降”,也许只是老朱试图通过此举来找到一种满足感,因为之前陈友谅、刘福通等人都已谢世,而现在面前的乃是一具活生生的俘虏。如果能够顺从并乞求饶命,那定能让老朱感到极大的满足。但偏偏老張並不屈服,只愿做烈火中的烈焰,最终只能遭受最残忍的情景:尸身被棍击烂碎,然后分尸喂狗。这般情状,不啻是老朱性格的一幅真实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