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以神功圣德文武皇帝谥号。其生平早年聪明过人,与兄长宋太祖赵匡胤有着不凡的缘分。在太平兴国初年,他被封为殿前都虞候,并参与了对李重进的征讨,被授予同平章事、行开封府尹兼中书令等高职。

继位之初,赵光义面临着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和处理与亲信关系的问题。他通过提拔自己的人马,如程羽、贾琰、陈从信等人,以替换掉宋太祖时代的大臣。此外,他还加强中央集权,对元老宿将进行罢黜或调动,使得朝政逐渐由亲信掌控。

在南北战争方面,赵光义继续他的统一事业。经过多次战役,最终灭亡了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和割据两浙的吴越钱氏。但他两次攻辽均未能成功,从此采取守势,对辽采取了一种防御性的态度。

除了军事上的挑战外,内忧也随之而来。王小波领导的农民起义在四川爆发,这场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但给当时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震荡。在这期间,由于长子赵元佐因叔父死亡而精神失常,而次子赵元僖成为众意所推选的继承人之一,但最终因病去世,没有机会即位。

至道三年(997年),身染重病的赵光义终于选择了他的第三个儿子寿王赵元侃作为皇太子,即后来的宋真宗。在逝世前夕,他仍旧关心国家大计,对未来的一切持有戒备之心。最后,在万岁殿上辞世,其遗体葬于永熙陵,并被尊为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加以庙号太宗。这段历史如同一部灰姑娘般的小说,一代伟人的成长历程,也是宋朝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