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名字往往代表着一个人的一生,而对于那些名字经历了重塑的人来说,这个名字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三国时期北海郡营陵县人,是仪,也就是字子羽,为何要改名,以及他对东吴发展做出的哪些贡献。

是仪本名氏仪,他早年在郡里任职时,被郡相孔融嘲笑说氏这个字是民无上的意思。面对这样的讥讽和压力,子羽选择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将氏改为了是。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他的个人命运,也预示着他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建安元年,刘繇被迫投奔到江东,与孙策军作战,最终失败。同年的春天,刘繇又率领太史慈与孙策对抗,但也因中计而大败。太史慈被孙策俘虏转投靠孙策,而刘繇战败后,是儀也迁居到了会稽。

建安五年,孙策遇刺身亡,其弟孙权继承其遗志,被曹操表举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在这一系列变动中,是儀不仅受到了孙权的征召,还被授予骑都尉之职,对于机要事务有很大的影响力。他参与了许多关键决策,如当时准备伺机收回荆州时,他积极备战,并且支持吕蒙的计谋,最终成功地帮助孙权夺取荆州。

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儀继续在朝廷内外扮演重要角色。他曾出使蜀汉,以平稳的手段完成任务,并因此得到提升成为尚书仆射。在这过程中,他展现出了高明的政治手腕和坚定的正义感,不断地辅佐孟达、周瑜等人的治理,使得东吴逐渐强大起来。

然而,在最后岁月里,由于内部矛盾激化和储君问题出现分歧,是仪再次站出来,用他的清廉奉公以及刚正不阿劝导国家走上正确轨道。他提倡“二宫应当有所抑制”,主张鲁王应该去镇守四方作为国家屏障,这一建议虽然遭到了部分反对,但体现了一种超越党派利益的大度和远见卓识。

最终,在病重之际,是儀留下遗嘱要求简朴生活并告诫后人,从简不要奢侈过度,这也是他一生的态度之一。81岁那一年,他离开了人世,但留给我们的足迹却深刻地烙印在历史上,那是一份忠诚,一份坚持,一份永恒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