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昊的开国之路,始于少年时期对宋朝的不满与反思。在他看来,父亲李德明对宋朝的屈服和睦好的政策,不但削弱了党项族的地位,而且也限制了他们自身发展的空间。元昊深信,只有独立自主才能保障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他在私下里多次向父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德明并未完全接受他的观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昊逐渐成长为一名政治家和军事指挥官,他在河西地区的一系列胜利中展现出自己的英才。1032年,当李德明去世后,年轻而有能力的元昊继承了王位,并开始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

首先,他废除了唐、宋赐予家族成员的大姓“李”,改用本族姓氏“嵬名”,这是他打造一个全新的国家形象和认同感的一部分。此外,他还推行了秃发令,这是为了断绝与汉文化的联系,强化党项族传统文化。

接着,他废除了西平王封号,用本族语称自己为“吾祖”(兀卒),这一做法体现出他对于民族身份认同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他还创制了一种新文字——蕃书或蕃文,以取代汉字,这也是建立一个独立国家不可或缺的一步。

面对来自吐蕃和回鹘等邻邦威胁,元昊采取果敢行动,在河湟地区大败吐蕃,再次攻占瓜州、沙州和肃州,使得西夏疆域迅速扩张。这一连串成功不仅增强了他的权威,也使得宋朝意识到西夏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地方力量。

然而,与宋朝关系紧张最终导致战争爆发。尽管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碧三战都取得巨大胜利,但由于战争带来的经济负担以及边贸中断,加上连年的征战使得社会各方面陷入困境,最终双方签订了庆历和议。此协议虽然降低了西夏的地位,但也确保了其基本生存需求,被视作是维持稳定的重要举措之一。在这之后,一直到1048年,由于子宁林格所弑,李元昊被追谥武烈皇帝,其政绩被后人评价为开创性质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