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隋文帝杨坚并非总被人所重。他的选定继承人和最终导致了隋朝二世而亡的局面,使得后来的唐朝得以崛起,而随之而来的是对杨坚能力和影响力的贬低。李世民曾评价他为“心不明”,“欺孤儿寡妇以取天下”,虞世南则批评他任用外戚导致问题,而房玄龄更直言:“本无功德,以诈取天下”。然而,这些负面评价并未阻止后人对于唐朝的赞美,因为他们选择了忽视那些来自隋朝制度遗留下的成就。
然而,在西方世界,对于杨坚的看法却是截然不同的。《剑桥中国隋唐史》中的一些学者对他的评价颇为肯定。而2001年,《卫报》甚至将他评选为世界史上百位最伟大的皇帝之一。在中国皇帝中,他名列首位。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究竟是什么因素让西方学者如此推崇这位历史人物?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杨坚所处时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他通过结束自汉末以来持续数百年的内战,最终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他平定江南、稳固岭南,不仅巩固了北方,还促进了南北地区之间更加紧密的联系。这一点上来说,正如第二个秦始皇般巨大。
其次,作为制度改革家,杨坚也留下了一系列深远影响的政策。在中央政府组织方面,他废除了北周六官制,将其恢复为汉魏体制,即三省六部,每个部门都有清晰分工,并且效率高、结构严密,为后续历代王朝提供了一种可行模式。此外,在地方行政方面,他进行了一系列机构精简措施,从之前繁多的地州郡县系统中撤销超过500个郡,只保留州县两级,这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
在教育领域,也是另一项重要贡献——科举制度。开皇七年,由于他的努力,该制度开始实行,它成为古代世界上最先进的人才选拔机制,并且延续至1300多年,对后来的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不少西方国家对此表示出惊叹,并借鉴这一选拔人才的手段。
最后,在法律改革方面,尽管经历过前人的混乱残酷,但《开皇律》的修订标志着古代刑法的一个重大飞跃,为之后包括唐朝在内的大量王朝提供一个基本框架。这份成就被誉为刑事法改革的一个里程碑,是古代中国法律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
因此,当我们回望过去,看待那位被许多现代人轻视的大隋文帝时,或许会发现,一直存在一种误解,那就是忽略或轻视那些由他带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在西方文化眼中,他们能看到的是一个建立统一帝国、创造具有深远影响性的政治、行政与教育体系以及刑罚改革者的形象。而这,就是为什么在他们看来,与秦始皇相提并论并不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