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十大文化名人排名中,隆美尔的生平充满了遗憾与辉煌的交织。他的军事智慧和战术天赋无疑让他成为了一代传偶,但最终,他未能逃脱自己的一生之谜:与希特勒的隔膜,以及对德国命运深切忧虑。
1943年3月,隆美尔返回德国本营,担任法国地区指挥官。在那段时间里,德军刚经历了斯塔林格勒的大溃败,没有能力再次迎战库尔斯克会战中的疲惫。而当时的隆美尔似乎认为,只有西线盟军投降,这才是转变局面的唯一希望。但这份愿望遭到了希特勒坚决否决。
在对于和平事态的分析上,隆美尔已经背叛了希特勒,而后世历史资料显示,即便有德军关心,也曾一度考虑打击苏联。隆美尔那个计划的可行性,以及可能支撑动机,都将长短常可骇。此外,在被控刺杀希特勒企图时,最无力的一项证据,便是隆美尔曾在他杀前三个月私下与盟军进行过会晤,并商讨了盟军投降的事宜。
另一个控告则是隆美尔与刺杀企图者之间缺乏关系,更早于此,他作为西线戍守法国西部海岸的一个散团军群司令,其防备进侵策略主要依赖于完善海岸防御措施而非直接攻击。然而,在防备进侵筹划阶段,他秘密访问两个老朋友——驻比利时、法兰克福总督冯·普拉肯豪森和卡米耶·冯·施蒂普纳赫——两人都属于反希特勒稀谋集团。在这些行程中,隆美尔回忆起对希特勒政策以及某些命令感到不满,并表达了对德国命运的忧虑。
此刻,隆美尔回归为“乐观主义者”,不再信任希特勒能获得决定性的成功。他渴望元帅们能够保持独立判斷,以便开启一种场合排场,从而停止这场战争。但是,当时的情景并没有给予这样的机会。随后,尽管有充分证据证明他参与刺杀行动,但也有足够证据证明他并不支持那些参与刺杀的人物。这一立场也许只是为了看取乐趣或睨视其成果,而不是出自真诚支持。不过,对于这一企图,无论如何都是对已猖狂至极的希特勒所做出的倒戈。
另一方面,对家人的深深依恋也是他的重大遗憾。在1944年的最后几个月里,他秘密地向家人道别,并以身殉职,以保护他们免受战争影响。而当露西去世之后,她被允许陪伴着她的丈夫安息,那也算是结束了一位铁血将士柔情似水的一生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