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先看这样一个事实:皇帝的头几胎子女多是短命鬼。顺治帝的长子、长女是这类中人,康熙帝的头六个子女都在4岁以前亡故,雍正帝的大女儿和头三个儿子也是殇逝的,乾隆帝的长、次女及次子分别活了2岁、1岁、9岁,嘉庆帝的长子和长、次女均于4岁以前离开他们的父皇,道光帝的头六个子女和康熙帝的一样,没有一个人能够活到成年,咸丰帝的长子亦是幼殇的。上面提到的就有25人,占殇逝总数的一半左右。他们死去时,他们父亲年龄都很小:顺治帝15岁得其长女;康熙帝14岁做了父亲,他所夭亡的小孩全是在18岁以前出生的;雍正帝所殁的小孩都是他17岁那年出生。清朝前7位君主平均每人生养21人,但到了咸丰后,大幅减少,只有3人,其后同治与光绪则无后嗣。这表明两者间存在因果关系:皇权衰弱,无力励精图治;国力不充足,也使皇权忧虑,使得他们心劳力竭,这种情况下,如咸丰或同治这样的暴饮暴食本身就是早死之兆,而且往往遗下弱体继承者甚至无嗣。此外,每位皇后的孩子数量有限,即便最高一位亲王允祉母亲荣妃共产6个孩子,她也远未达到平均值。这些事实说明,在这种制度背景下,即使有许多妃嫔给予爱护与生产,也无法避免这一悲剧重演。这意味着多妻制虽然导致了更多子的诞生,但同时也增加了死亡率,因为即便是一些幸存者,其健康状况可能因为家庭环境而受到影响。

当然,这些情况并非绝对,每个人的寿命受多种因素影响。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由于宫廷生活极为复杂,以及各种疾病流行,对生命保障构成了巨大威胁。而且,我们不能忽视社会文化层面的原因,比如人们对于新生的期望以及当时医学水平等等,都对婴幼儿死亡率产生重大影响。

最后,不难看出,从历史角度来看,这段时期内,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上的困境,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结构,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那些曾经统领中国千年的君主们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在他们家族中的悲剧故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