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皇帝宁愿饿肚子也不迁都洛阳:府兵制考量社会稳定
在历史的长河中,隋朝的皇帝曾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是否迁都洛阳?据说,这个决定与九头案有关。九头案是一种古代政治上的谣言,它声称每年往东走不吉利。这一谣言被韦皇后所信以为真,她不愿意离开家乡,因此提出了这个理由。中宗相信了这一说法,从而避免了迁都。
然而,这样的做法反映出中宗本人的历史水平不足。在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期,两位皇帝多次因为关中的饥荒而搬到洛阳居住。高宗更是死在了一次从洛阳返回长安途中的行军之中。而到了唐玄宗时期,再次出现大饥荒的情况下,德宗也曾经历过这样的困境。当时禁军士兵因缺乏粮食开始上街乞讨,局势危机四伏。当最后一批粮食抵达京师时,德宗终于松了一口气,对太子说道:“米已至陕,我父子得剩矣。”
那么,我们为什么隋朝和唐朝的皇帝没有直接将首都迁往洛阳呢?答案可能在于他们对府兵制的依赖。在西魏与东魏的大战之后,宇文泰团结了各路豪右,最终灭亡北齐统一北方。他采用的是府兵制,即国家从农民家庭挑选体格强健的人充当士兵,不给予薪水,只提供重型武器。此制度避免了全民征兵制带来的危害,让老百姓能继续耕作,同时国家经济得以正常发展。
这种制度起源于乱世,是基于自愿性,而不是强行摊派。但它需要均田制和土地公有制作为基础。如果土地兼并,那么国家就失去了实际掌控。这也是为什么隋朝及唐朝前期不会进行强硬土地改革,因为这些地区的地主经济较发达,而关陇地区则相对落后。
因此,当我们看到隋唐的皇帝宁愿承受饥饿也不愿意放弃关陇地区而迁都的时候,其实这背后是深层次的政治、经济考量,以及对于稳定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