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襄阳城南隐居的水镜先生,除了教授诸葛亮兵法之外,还养了一只公鸡。每当午时三声啼叫,水镜先生便结束课堂。这让年幼的诸葛亮感到无聊,他渴望学习更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诸葛亮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小口袋,每天到学堂时,就将几把小米放入口袋中。当午时快到,他悄然打开窗户,将一把小米撒向院中。公鸡见到了黄灿灿的小米,便开始啄食。正当公鸡吃得热情洋溢时,诸葛亮又撒下另一把小米,一直持续到口袋里的所有小米都被撒完。

等到公鸡吃完最后一粒,小米才会发出第三声啼叫。这时候,水镜先生不仅讲完了原定的课时间,而且多讲了一个小时,可是师娘却因为饿而抱怨起来:“怎么搞得这么晚,都过晌午了,我不知道饿坏啦!”

“你没听见花颈公鸡才叫吗?”水镜先生回答说。

师娘是个聪明人,她意识到这背后必有其它原因。她决定亲自观察情况。在第二天快要临近午时的时候,她悄悄地来到了院子里,只见那只花颈公鸡刚要伸长脖子准备鸣叫,就有人从书房窗户抛出了一把小米。她静静地观察,然后悄无声息地回到家中。

当水镜先生回来后,师娘笑着对他说:“你这个老师,不如那个喂鸡的小孩子。”然后她详细描述了刚才看到的情况给水镜先生听。

听到这些,小心翼翼的水镜先生也脸上露出了笑容。他心想:喂鸡求学的小诸葛真是太聪明了,将来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果然不出所料,在未来的岁月里,诸葛亮凭借其坚韧和智慧,最终成为蜀汉开国功臣之一,为刘备打下坚实基础,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