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人善终,子孙袭封
1.1、魏国公徐达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二月,太傅、魏国公徐达去世,享年54岁。徐达之死,是善终无疑。野史中的“烧鹅致死”是站不住脚的。原因很简单,当时北元王廷尚在,徐达本人每年都要在南京和北平之间春去冬来,目的就是备边。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难道失心疯了要杀掉大明第一武臣?没有任何逻辑可言嘛。
2. 本人熬到朱元璋去世
2.1、长兴侯耿炳文
耿炳文成为少数活过洪武朝的勋贵,他的安全得益于他戍守长兴十年,没有和朱元璋本人结亲。此外耿炳文没有拉帮结派,这也是他的幸运。他战死真定之后,其子驸马都尉耿璇在南京陷落后惨遭杀害,而长兴侯的爵位也就此削除。
本人善终,但子孙未袭封
3.1、信国公汤和
汤和作为开国元老之所以能够躲过几次大风浪,最根本原因是:其一,他是朱元璋的幼年伙伴;其二,他早早卸下兵权;其三,他身体不好,对皇权没有威胁。
曹国公李文忠与江阴侯吴良皆因功劳而被追封为王,并且他们的一些后代直至明朝灭亡依然保持着爵位。
这些功臣中,只有西平侯沐英因特殊身份直接被追封为黔宁王,其家族同样与明朝共存亡。而其他如安陆侯吴复虽然也有显赫战绩,却最终因为政变受损,将军事才能转化为政治资历的大多数功臣,在靖难战争中均未能幸免,被迫流离失所或甚至遭遇惨剧。
通过这四个类别,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在开国功臣中,也存在着各自不同的命运轨迹,有的人能够顺利地享受自己的荣耀,有的人则不得不面对各种挑战和挫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于国家忠诚以及个人选择,都成为了他们命运决定性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