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97年的萨尔丹,一个俄罗斯使团的到来引起了荷兰造船业的轰动。这个使团虽然外交活动有限,却对造船技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其中一位年轻人,以木匠的身份潜入工地,他自称米哈依洛夫,是水手出身,一名下士随员。他在信中总是盖上“寻师问道”的图章,这让周围的人感到迷惑不解。

这个年轻人竟然是沙皇彼得大帝,一个拥有戏剧性童年历史的人物。在1682年,他和同父异母的兄弟一起被立为沙皇,但宫廷权力很快落入了他的姐姐索菲亚手中。彼得和母亲流放至莫斯科郊区,无权干预政治。

彼得早有接触西欧文化,对军事游戏充满热情,与伙伴们建立两个童子军团,为后来的政变打下基础。在1689年,索菲亚策划叛乱杀害彼得,但他成功镇压并夺取了政权。

这时正值商品经济活跃,全俄统一市场形成。但与西欧相比,俄国仍落后半个多世纪。这需要建立强大的海军以打开封闭国家的门户。于是,在1698年返回后的彼得,大规模改革西方化政策,不仅鼓励技术引进,还派遣青年学习东欧。此时期城镇扩张、资产阶级影响增强、工业商业发展迅速。

在这一系列改革中,彼得创建了第一支海军建队伍,并按西方模式改编军队配备火器实行现代训练法。他还推动民政变化,如提升公务员基于工作表现而非世袭地位,以及主张社会问题上的西方化,如禁蓄胡须、穿西装吸烟喝咖啡等。

尽管这些政策遭反对,但长远影响显著,使贵族统治下的国家逐步顺应西方风俗文化。作为宗教改革者,他部分改组正教会并控制其程度,同时创办非宗教学校鼓励科学发展,并引进儒略历现代化字母系统,还创办报纸等。此外,在外交政策上,也进行了一系列重要改革,如与土耳其及瑞典战争,最终成为欧洲强国之一,被尊为“大帝”和“祖国之父”,将首都迁至圣彼德堡,从此成为了与西欧交流主要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