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伯,源自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是一位掌管风力、气候变化的人物。他的形象多种多样,有人面鸟身,有人则形容为鹿身雀头,拥有角和蛇尾豹文。据《周礼》记载,风伯是“箕星”,能够控制风向并影响气候。

在楚地,一种不同的信仰中,将飞廉视为风伯,这个怪兽以其行走迅速而闻名。在民间故事中,飞廉曾经被封为纣王的师傅,因为忠诚和勇敢,最终成为了风神。

道教将风伯纳入自己的体系,并塑造了他的人格化形象——白须老翁,左手持轮,右手执扇,如同扇轮状。这一形象至今仍被用于道教宫观的供奉之中。除此之外,还有孟婆这样的南方地区特有的风神信仰,她常常与大江有关,被认为是在江水中游荡的帝女,以操控雨水而著称。

对風伯的崇拜早已成为国家级别的事务,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列入国家祀典。在道教宫观里,也会单独设立殿宇供奉風伯與雨師、雷公電母。此外,每年十月初五日即為風伯诞辰,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庆祝活动。

然而,与其他自然灾害相比,如雷电或洪水等,对于人类生活造成更大破坏的是飓风过境所带来的损失,因此人们也把風伯视作凶星。不过,在许多地方,他还是受到尊敬和祭祀的一位保护者,因为他能帮助调节天气,为农耕提供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