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伯,即指风神,是人面鸟身的天神,也称为风师、飞廉、箕伯等。中国古代的风神崇拜起源较早,《周礼》的《大宗伯》篇称“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郑玄注:“风师,箕也”,意思是“月离于箕,风扬沙,故知風師其也”。东汉蔡邕《独断》则称,“風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風”。箕星是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之一,此当以星宿为风神。
另外,在楚地亦有称 风伯 为飞廉的。屈原《离骚》有句称“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晋灼注飞廉曰“鹿身,头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高诱注蜚廉曰“兽名,长毛有翼”。此当以动物为 风 神。
唐宋以后,因 风 帝之女游于江中,与水鬼孟婆相对应,被视作南方 风 神的大型人物。在道教宫观中也有设殿供奉 风 伯 雨 师、雷公电母,其塑像常作一白发老人左手持轮右手执扇,如同扇轮状,这被称为 风 伯 方 天 君。
对于 風 的信仰起源甚早,《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请 風 伯 雨 师纵大風雨。而春秋战国以后,由於道教吸收了这一信仰,将二者信仰进行统一,并由民间人格化形成了"白须老翁 左手持轮 右手执扇 若扇轮状”的固定塑像帽。此外,在永州祁阳还有座 風 伯 山,其中据说即是當年之山。
最后,对于奉祀 風 伯 的情況,从秦汉时就已经列入国家祀典,而到了唐朝時期,更被提升至中央祭祀,并且要各郡置坛与王同祀。这不仅体现了對 風 神的地位提升,也反映出社會對自然力的尊重和恐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地域文化中,每个人都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理解并适应這種不可预测而又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