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公元前三世纪,中国北方草原上,一支强大的民族——匈奴族兴起。他们的首领头曼单于建立了“头曼城”,以今内蒙古黄河河套及阴山为驻牧及统治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部落联盟国家,这是中国历史记载中第一个草原王国。这些游牧民族被称为“逐水草而迁徙”的“行国”,并融合了许多其他活动在大漠南北的民族,只不过匈奴更加先进,居于主导地位。
早在商代时期,他们就开始向南迁移至阴山河套地区,从事畜牧业,史籍中称之为土方、鬼方等。到了西周时期,他们被称作荤粥、猃狁,这些称呼反映了当时中原对内蒙古草原西部众多游牧部落的泛称。
汉武帝刘彻对匈奴进行了一系列军事行动,将其逐出阴山、贺兰山、大兴安岭之北,使得匈奴遭受重大损失,其势力衰败。此后,匈奴归附汉朝,与汉朝保持百年和亲关系,因此有着著名的昭君出塞故事。在这期间,有许多与和亲有关的汉式出土文物作为证据。
匈奴是一个以畜牧业为基础的人民,他们不停地追随水草移动,不建城郭,更不从事耕田。这意味着凡有泉源、沟谷、湖泊,以及水草丰美的地方,便是他们理想的居住地。食肉饮酪,是他们生活中的主要内容,而敬酒则是接待宾客的一种礼节。
由于气候寒冷,冬季长久夏季短暂,他们喜欢穿皮衣住穹庐,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暖,并且适合游牧生活。而这种皮制服饰,即胡服,对中原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骑马术也非常精湛,每个人幼年即习射箭和乘马,所以成为当时乃至世界上最精良的骑兵队伍之一。
日常生活中,他们居住的是简易帐篷,即穹庐。而单于即使拥有宫殿般的大帐篷,在此接见外来使者。在装饰方面,他们面部纹刺花纹作为装饰,并且妇女们会涂抹红色或口红,所以单于妻子被尊称为閼氏,或胭脂(燕支)。
除了实用性艺术,如青铜制作,还有代表性的野兽风艺术展现出了匈奴文化创造力的高水平。虽然他们是一群游牧民族,但活动范围广泛,也需要通过交换来获取农业产品和手工艺品与其他文化交流和贸易伙伴建立联系,最远可达西域甚至里海边缘。而与汉族虽经历战争,但往来交流也是最悠久且频繁,因此相互影响也最大。
东汉初年 匈奴再度强盛并发动南侵,但后又分裂成南北两部分,其中南朝臣属东汉,而北匈诺尔在公元91年被击溃后 匈诺尔政权完全崩溃。
从兴起到衰落,在大漠上活跃约300年,再次进入中原地区活跃约200年的时间里,对中国乃至全球历史留下了巨大的印记。
转自:内蒙古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