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农业的传播与黍和稻的栽培紧密相连,而向地中海沿岸地区扩散,则促进了橄榄树的种植,使其成为重要的食用油源。《全球通史》中提到,这样的农业发展不仅限于特定环境,更是推动人们去探索适应多样气候条件的作物。在中东,最开始的小麦和大麦逐渐被裸麦取代,因为后者对北方气候更为适宜。随着农夫们继续迁徙,燕麦因其生长优势而成为了主要作物。此外,在非洲地区,黍和稻得到了广泛种植,而橄榄则在地中海一带兴起。

这场农业革命并未停止,它持续演变,以形成三大谷类植物区:东亚与东南亚的稻米区、美洲的大米区以及欧洲、中东、北非、中亚及印度河流域小麦区。这三个区域如同工业时代后的煤铁铜,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除了多样化的农作物之外,这段时期还见证了各种栽培技术和生活方式的诞生。新石器时代14代所采用的混合型畜牧与耕种结合,后来发展出了“刀耕火种”法和游牧生活模式,其中前者适用于森林地区,而后者适合半干旱的大草原。

今天,在面积约140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仍然使用这种经历考验的手段进行耕种,这是一种精耕细作且生产率较高,但由于需要大量休耕土地,其缺点是人口密度必须低下,每平方英里的人口数不得超过十人,因此人们分散居住在各个农舍或小村庄中,小村庄的人口通常在100至50人之间。

相反,与森林地带农业形成对比的是游牧生活,它适应着辽阔的大草原,如今仍然盛行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以及中国东北部等其他许多广阔草原和沙漠地区。这些地方水资源不足,不足以支持靠雨水灌溉或人力劳动灌溉的地垦,所以那里的人们只能依赖驯养动物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当马和骆驼得到驯服,并解决了空旷原野中的交通问题时,畜牧业才逐渐兴起。从公元前1500年至1000年间,是畜牧业兴起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有些地区仅仅依赖一种动物,如阿拉伯半岛主要是骆驼,非洲西南部主要是牛;另一些地区则会养几种不同类型的动物,如中亚区域会养马、牛、骆驼、绵羊和山羊,因为它们都能应对当地气候条件及可利用空间。而不论何种形式,只要有大片领土可供放牧,那么游牧团体的人数很少超过200人,一般情况下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为1至5人。

此番变化对于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无论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生产效率还是文化文明方面,都超越了早期农业形式。不过,由于那些富饶河流周边提供必要资源给内陆贫瘠草原居民,就像磁石吸引金属一样不可抗拒,从而塑造了一条欧亚历史线,即围绚丽文明中心与周边游牧社会互动共存的一条线路。而接下来,我们将探讨这些事件如何塑造人类生活各个方面,以及如何让我们理解今日世界秩序及其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