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战国时期的一位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他的中文名叫张仪,他的国家是中国,出生于魏国安邑的张仪村,但具体的出生日期不详。他在公元前309年(或前310年)去世。

在职业上,张仪是一位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他最主要的成就是两度成为秦相,并以连横之术破坏了合纵之策。在学术方面,他与苏秦同为鬼谷子的徒弟,而苏秦自认为不及张仪。

张仪最初游说诸侯,最终成为魏国相,在那里的职位被公孙衍取代后,他离开魏国投奔楚国,在那里他担任楚相昭阳的门下客。在楚国期间,有一次他同楚相共饮酒,这让人产生误解,使得一块璧(据传是和氏璧)丢失,导致他遭受打击,但最终被放了出来。他的妻子对此表示愤慨,而张仪则回答说,只要他的舌头还在,就足够了。

后来,秦王重用了张儀,并鼓励各个国家帮助进攻弱小国家,这便是“连横”的策略。这段时间里,公孙衍离开秦国加入魏国,为其推广“合纵”政策。他们联合五个国家发起了一次对抗秦军的大规模战争,但最终失败。在函谷关的一场战役中,他们遭遇重大失败而退兵。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的人物孟子评价道:“公孙衍和張儀,這兩個人真的是大丈夫啊!他們一怒吼就讓諸侯害怕,一安居便讓天下平静。”

《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有关于張子的十篇文章,是关于張儀的一些诗词作品。此外,还有关于合纵连横、五國對王、聯紳雙名士以及宜陽之戰等历史话题与張儀相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