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揭秘明朝衰落的关键一年

在王小波的眼中,《万历十五年》是一本“不新的”书籍,尽管1587年也就是万历十五年的确发生了许多决定性的事件,但同样可以被视作平淡无奇甚至毫无可谈之处。然而,这一年的历史恰好是中国封建王朝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过去关于明史的叙述往往提及“税重民穷”的说法,但黄仁宇则认为,“民穷”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国家赋税过重,而是在于法律和政府低能。他通过《万历十五年》来阐释这一观点,指出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中,以道德代替法制的情况到了明代达到极点。

明朝万历年间的一系列重臣,如张居正、戚继光、申时行、海瑞,他们每个人都各有特色,都曾试图改革,却最终以悲剧收场。即使是皇帝自己,在这种文官集团体制下,也只能采取无为而治。在这样的体制下,武备科技革新商业发展都陷入停滞。文官集团的统治让他们对国家造成了一场不幸的开始,更是宦官与文官之间夺权导致大明王朝走向衰败。

从表面上看,万历十五年只是一个平凡的一年,但实际上,它隐藏着若干容易忽略的小事件,这些事件虽然看似不起眼却是前事的大端,是将来要掀起波澜的机缘。这其中因果关系,就是历史的重点。在《万历十五年》中,我们通过对几个关键人物描述,看到了这个没落王朝悲剧命运,最终这些帝王将相所泯灭。

黄仁宇批评中国以道德代替法律,他认为这不能代替技术,更不能代替法律。他认为,明朝特征在于依靠意识形态作为统治手段;意识形态充斥了帝国各个方面,无论强度还是广度来说都是空前未有的。而这也标志着中国与西方之间差距越来越大的时刻,一边是西方帝国崛起,一边是东方帝国开始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