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耳,字仲达,生于秦朝末年,大梁人,是汉初著名的将领之一。他的故事与刘邦、项羽等人的历史交错,他的名字常伴随着赵国的兴衰。
在少年时期,张耳曾是魏国公毋忌的宾客,与刘邦有过深入交往。在秦灭魏后,他流亡至黄县,被任命为外黄县令。秦朝末年,他与陈余一起投靠起义军,被任命为左右校尉。随后他参与了武臣称王并被任命为右丞相,但不久后武臣和鲁骚遭部下杀害,张耳幸运地逃脱了这场劫难。
之后他帮助赵王歇重新占据信都,并在钜鹿城中抵御秦军的围攻。在此期间,他多次邀请陈余前来解救,但最终因为猜疑而导致两人的关系破裂。当项羽率军解除了钜鹿之围,张耳责问陈余未能及时救援,而陈余则推给了印绶,最终引发两人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刘邦灭掉了秦朝。此时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封刘邦为汉王,同时也封了一些其他诸侯,其中包括对功绩卓越的张耳,以其北部赵地建立了常山国,使得张耳成为常山王。这段时间里,由于受到齐王田荣叛楚的影响,陈余开始怀疑自己的位置安全,最终决定向田荣借兵南皮以掩护自己,但结果却被田荣利用来袭击常山国,这使得張耳不得不投奔汉王刘邦。
经过一番努力和战斗,在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韩信推荐由張耳统领的一支大军东出井陉打败赵国,从而成功镇压了这一地区的情势动荡。此战成为了背水一战中的经典例子,因为如果失败,将会导致所有士兵全部死亡。而这个胜利使得漢軍声威大振,也标志着張耳正式归顺漢室,并且被授予镇抚赵地的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