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耳,一个在汉朝时期的大梁人,以常山王闻名。年轻的时候,他曾经是魏国公毋忌的常客之一。在秦灭了魏国后,张耳流亡到了黄地,之后他担任外黄县令,与刘邦相处了几个月的时间。在秦朝末期,当陈胜和吴广领导被征发的人们在蕲县大泽乡起义时,张耳和他的朋友陈余加入了这场革命,被任命为左右校尉。当时,他们随着武臣一起进攻邯郸,而武臣很快宣布自己成为赵王,并委托张耳为右丞相、鲁骚为左丞相,以及陈余为大将军。不久,赵王武臣和左丞相鲁骚被部下李良所杀,但张耳因为他的多才多艺及时逃过一劫。
事后,张耳迅速招集了一些未叛乱的士兵并与幕僚商讨,将原赵国后裔赵歇立为了新的赵王,并迁都至信都。同年十月,由于秦军占领邯郸并围困钜鹿城中的他们,项羽率领援军北渡漳河解除了围困。而当项羽十二月再次来到钜鹿城时,他责备了陈余不愿救助赵国,以及怀疑两位将领被害的事实。这导致了两人之间的矛盾,最终演变成深仇大恨。
随着汉高帝元年的到来,当刘邦灭掉秦朝的时候,项羽却企图击败他,但最终失败了。此时,在新丰、鸿门(今临潼北)的一次会面中,有险情发生,这几乎导致刘邦遇害。但幸运的是,他得以逃脱。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并封刘邦为汉王,同时封其他18位诸侯,也包括对抗秦朝功绩卓著的张耳,使其成为常山王,这标志着常山之主的地位开始建立起来。
然而,不久之后,因为齐王田荣背叛楚国而对抗由夏说策划的一场战争,对方要求借用兵力以掩护自己。由于这一事件使得关系进一步恶化,加上三县之兵袭击后的失败,使得常山被攻破,再加上十月份投向汉高帝刘邦待遇优厚,最终在汉高帝三年(前204年),韩信请求让張耳成為趙國君主,並鎮守該地區,這個請求最終獲得批准。这就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