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量》杂志供中华稿
桀骜700年——古代东北地方政权高句骊军事简史[上]
(一)序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锦背裆。长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王薄的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在公元622年(大业七年)揭开了隋末大的序幕,而大变乱中最后的胜利者则在隋王朝的废墟上建立起了中国有史以来最为辉煌的朝代--大唐帝国。在这段历史之中,我们不禁要思考,那个曾经被称作高句骊的小国,为何能成为隋唐两代人的征伐目标?为了解答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回顾高句骊这个小国的历史。
(二)高句骊与汉朝:建国
高句骊这个民族是由居住在我国东北的秽貊族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支系,所以又被古代史家称为貊人。在西汉初年便已存在,其名称来源于族名,在玄菟郡中设立了高句骊县,这标志着高句骊开始作为一个地名和政治实体出现。
随后,五个部落族群中的五部——涓奴、绝奴、顺奴、灌奴和桂娄形成了一些小的奴隶制国家,如沸流国、黄龙国等,并逐渐发展成以夫余族为中心力量集合古高句骊族而形成的国家。
(三)建都与扩张
据传始祖邹牟出自夫余族,为夫余王金蛙与河神女柳花所生,因其射术超群,被命名“纥升骨城”,即今日我国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高句骊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所在地。这座城市成为了未来政权的心脏地带,也是统一周边部落势力的重要基地。
经过多年的征战与融合,最终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体系,并且通过不断扩张,将周边地区纳入自己的版图。但这一过程也面临来自外界诸多挑战,比如老冤家继承夫余王位带素对质子的要求,以及琉璃王迁都国内城以避免夫余及黄龙国威胁的情况展现出了当时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
(四)结语
虽然隋末的大变乱已经过去,但那些关于战争与征服、高门派遣使者到达远方小邦送去质子的故事,却依然让人感慨万千。在那个充满争斗与复仇的情境里,每一次冲突似乎都是跨越时间空间的一次重演。而对于那个曾经强盛又迅速衰落的小邦—— 高句 骈 ——它留给我们的,是一份深刻而沉重的情感共鸣。一种因为无法阻止历史洪流而感到无力却又坚持抵抗到底的心情,一种因为时代变迁而不得不改变自己命运的人性悲剧。此时此刻,当月光洒满夜空,我们或许可以从这些往昔尘封的事迹中找到一些现代生活中的智慧,或许能够从这些先人未来的追求中汲取一些灵感,无论是在平静还是动荡之际,都是一份珍贵且难忘的情感抒发,即今晚月色真美,不仅仅是一场自然赠予人们视觉享受,更是一个探索内心深处情感共鸣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