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是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献,由杰出的史学家班固所著。自从刘邦称帝至王莽篡汉,共计二百多年的西汉王朝历史,被这部作品详尽地记录了下来。班固的父亲班彪在完成了继承自司马迁的《史记》的续编——《后传》之后,就去世了。班固接过他父亲的工作,并将其扩展成了一本规模宏大的百卷巨著。这本书虽然延续了《史记》的基本体例,但进行了一些创新,比如将世家并入列传,并且增加了志类,形成了纪、表、志、传四个部分。在十个志中,有四个是《史记》所没有的,即刑法、五行(音乐)、地理和艺文。
作为对前人历史著作的一种集大成,《汉书》既保留了优秀之处,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它以精细而条理分明的手法叙述历史事件,同时也吸取了一些其他古代重要文献中的长处。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如此,《汉书》仍然反映出当时社会上层对于权力和名利的追求,这也使得一些评论家认为它与其说是一部客观记录历史,更像是一种为特定统治集团服务的工具。此外,由于受到政治环境影响,班固在撰写此书时可能有些地方未能完全做到客观评价,他甚至否定了一些司马迁时代取得成就的事实。
总结来说,《汉书》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资料,它更是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一个宝贵财富,对后来的研究者们具有不可估量的地位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