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郭乃岑(1896—1974),又名郭风琴,高邑县花园村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其学术造诣和教育理念深受当时社会的重视。在1931年,他接受了邢台十二中学以110元现大洋高薪聘请任教的职位,这份待遇在当时被认为是极其优厚的,但他并未因此而迷失方向。相反,他面临着两种选择——留在学校或担任县教育局长——他坚定地选择了后者,即使这意味着放弃了高额的月薪,只有30元。
郭乃岑在担任县教育局长期间,他致力于提升教师队伍的文化素质。他不仅亲自走访各个学校,观摩教师讲课,还组织乡村教师讲习班,并请休假大学生为之讲授,从而提高了教师们的教学水平。此外,他还从北京招聘三位思想进步的女教师,让她们到县女子安全小学工作,这一举措极大地改善了该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环境。他的这些努力最终取得显著成果,有五六名学生考入邢台中学继续深造。
然而,当“芦沟桥”事变发生,日军侵占高邑地区,郭乃岑决心辞去教职,不愿意成为日本帝国主义政权的手下。他选择回家务农,一度退出公众视野。在那个艰难困苦的时候,生活用品如煤炭、火柴、煤油等因日军控制而变得异常稀缺。但即便如此,郭乃岑依然保持着独立自主,不向日伪政权寻求帮助,而是坚持自己的民族气节过一种清贫但充满尊严的人生。
1945年日本投降后,当一些知识分子对新中国政策感到迷茫而纷纷逃离时,郭乃岑则写信鼓励他们返回参与国家建设。他的一片忠诚与爱国精神感染了一些人,使得更多的人重新站出来,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力量。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岁月里,郭乃岑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调至南岩中学继续从事教育工作直至生命结束。1974年,在他的78岁寿辰之际,他离开我们,但他的精神遗产和对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后人的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