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满清入关后,为巩固其统治地位,“剃发令”成为了一项关键政策。其实,关于“剃发令”的起源,最早的提议并非出自满人之手,而是一名汉奸——孙之獬。这一决定被清廷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来宣扬,以此作为对抗异族统治的象征。汉人为了保全自己的文化和身份,不愿意屈服于这种外来法规,因此响应了这样的口号:“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在这场血腥与悲剧交织的历史过程中,如江阴十日、嘉定三屠等事件上演了无数惨烈的人命牺牲。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样的反抗逐渐减弱,人们开始习惯于这个新的状态,即使它最终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标志。
到了1922年,那时候距离“剪辫令”的下达已经过去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与那时期实施的“剃发令”不同的是,此时全国百姓大多数已经主动选择将辫子剪掉。而当时爱新觉罗皇室成员以及一些守旧的大臣仍然坚持保留着他们的辫子。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主要新闻传播媒介是报纸,它们塑造了公众舆论。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即便是溥仪,他也感到保持自己辫子的做法是不合适。他想要改变这一点,从而彻底摆脱过去,并融入时代变迁所带来的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