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来,闭关锁国是从明朝开始的,清朝只是加强了这一做法。然而,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实际上,明朝实行的是“海禁”,而清朝则采取了更为严格的闭关政策。两者虽然目的和方式都有所不同,但最终导致的结果却是中国与世界隔绝交流。
在清朝时期,并没有外敌威胁沿海地区,但出于防止汉人与洋人的勾结并颠覆满清统治,清政府开始实施“迁海令”。到了雍正时期,更进一步封闭国家边界,将其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闭关锁国”,彻底断绝了与外界的交流。这一做法最终导致中国失去了与世界的大量交流机会。
历史上,我们有张謇出使西域,还有丝绸之路、宋代海外贸易以及明代中西方交流等例子,都体现了一种开放的心态。而这些开放性的传统被后来的封建政策所打破,使得中国陷入了一种自我封闭状态。
1723年(雍正元年),由于与罗马教廷关于中国礼仪之争激化,雍正帝下令禁止天主教,不允许外国传教士进入国内传播宗教,并限制贸易,这标志着锁国政策的开始。此后,在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发布圣旨,从京城向沿海各省发出指令,只保留广州对西洋贸易,其余港口如厦门、宁波等均停止对外贸易,这就是著名的一口通商政策。
然而,在这段时间里,世界正在经历翻天覆地般巨大的变化,而我们却被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一直自认为自己高高在上。不论是过去300年的时间还是到现在,我们都还未能摆脱这种依赖和债务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当现代人评价康熙、雍正、乾隆时,他们往往只看到一些表面的成就,如能够干预一些具体事务,因此被专家赞誉无比。但遗憾的是,在关键战略决策方面,这些皇帝几乎没有取得任何重大成就,最终导致了近代民族屈辱的一系列事件。人们常说,“一卷遮百丑”,而这些皇帝则更多表现为“众多小恩小惠”掩盖了大局上的目光短浅。在盛世之后不久,即鸦片战争爆发,就暴露出了他们治理下的深层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