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康熙时代与准噶尔汗国交手开始,到乾隆时期清朝彻底消灭准噶尔,三代清朝皇帝前后用了100多年的时间,终于彻底消灭了威胁清朝西部安危的巨大威胁,也昭示着清朝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原帝国生存发展的游牧(蒙古问题)。这不仅是原则性问题,更是涉及到疆土扩张和民族融合的深层次考量。
首先,蒙古问题涉及到了地域广阔的问题,从东北平原的大兴安岭到西域,再到青藏高原,这些都是蒙古部落活动区域,对中原形成半包围态势。而且由于蒙古部落战斗力强悍,一旦不能处理好女真族和蒙古族关系,就会对女真崛起以及入关后的统治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在1635年林丹汗率领漠南蒙古众王公向皇太极请降,并归顺清朝,此举对于明朝增加了防御宽度,加速了其崩溃,而对于清朝则在西部和北部增添了一道坚固屏障。
随后,康熙皇帝借助噶尔丹之手,在多伦会盟将漠北蒙古纳入版图,然后在昭莫多大败噶尔丹,使其退出漠北。但历史证明失去西域,对中原帝国来说永无宁日,因此清初始终保持对准噶尔部的压力,最终在1757年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从此解决了几千年的游牧民族威胁。
此过程中的沙俄功不可没,它们作为主要功臣推动着准噶尔的坐大。然而,当中国处于明末至清初交替时期,对远在东北的沙俄无暇顾及,但作为龙兴之地,东北安危至关重要,因此康熙积极反击两次雅克萨之战,最终迫使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退出黑龙江流域。这一系列条约对确定边界、保卫疆土具有极为重要意义,因为谁掌握准噶爾,就掌握争夺主动权。
通过这些条约以及消灭准噶爾,清朝沉重打击了沙俄南下的企图。在鸦片战争之前,尽管面临内忧外患,但由于几代皇帝巩固疆域不懈努力,大量保存下来的开拓疆土成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今天所依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