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郭乃岑(1896—1974),又名郭风琴,高邑县花园村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其学术造诣和教育理念深受当时的社会瞩目。在那一年,他不仅展现出了非凡的学识,还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表现出极高的政治觉悟,这一转变让他成为了那个时代不可忽视的人物。
1931年,邢台十二中学以110元现大洋高薪聘请郭乃岑任教,而本地知名人士及县长也试图用各种手段挽留他,让他担任教育局长。但面对两项选择,他毅然放弃了优厚的报酬,不计较月薪只有30元的收入,欣然接受了县教育局长职务。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他的坚韧与担当,也为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任职期间,郭乃岑深入各个学校,与教师们共同学习、交流。他鼓励教师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并且亲自举办乡村教师讲习班,请休假大学生到农村进行教学,为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贡献力量。此外,他还从北京聘请三位思想进步的女教师到县女子安全小学任教,这一措施极大地改善了该校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心理状态。多名学生因此考入邢台中学继续攻读,使得他的影响力远超地域限制。
“芦沟桥”事变爆发后,当日军侵占高邑时,郭乃岑决心不为敌伪政权服务。他辞去了教书人的身份回家务农,从此隐居简朴,不再涉足城市生活。当时,由于战争带来的严重物资短缺,即便是普通百姓都难以买到煤炭、火柴、煤油等基本用品,但郭乃岑始终保持着民族气节,不向敌人求援,以清贫生活来表达自己对抗争精神的一种方式。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一些知识分子因对新中国政策持有怀疑态度而选择离开,有些甚至盲目逃离家园。而郭乃岑则不同,他写信规劝这些同胞返回并参与国家建设。新中国成立后的岁月里,他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调至南岩中学担任老师直至晚年。1974年病逝于故乡,那一年他已达到了78岁光景,但他的精神遗产却如同永恒之树般屹立不倒,是一个时代所铭记的人物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