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中国,华表是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一部分。据说,华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为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尧舜时代就已经出现了。
这些华表通常由底座、蟠龙柱、承露盘和蹲兽组成。它们多雕刻着龙凤等图案,上部横插着雕花的石板。作为标志性建筑,华表已经成为中国的一种象征。
北京前后,都有一对汉白玉的柱子,被称作华表。这一对华表与同建于明永乐年间,一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这两根华表之间隔着96米,每根都由须弥座柱础、柱身和承露盘构成,通高达9.57米,其直径98厘米,重20000多公斤。在这根巨大的石柱上,有精美的龙和云形状,以及云形长片石,使得远看好像直接插入云端给人一种庄严感。
悠久的历史
相传 华 表既有道路标志作用,又能为过路行人留言,在原始社会尧舜时代就出现了。那时人们在交通要道设立一个木柱作为识别道路和标志,这就是“桓木”或“谤木”,后来称为“桓木”,因为音近而读成了“华表”。此外,它们还具有现代意见箱一样的地位,可以让行人在上面刻写意见。
据史书记载 尧时诽谤木以横木交于柱头指示大路方向,而前的这对华表仍然保持了尧时诽谤木基本形状。不过,这些 华 表上的蹲兽(犼)分别向内或向外,以希望帝王勤政致民或者不要迷恋游山玩水快回到皇宫处理朝政来命名它们,如望帝出或望帝归。
意义
可见,不仅仅是一个装饰品,还提醒古代帝王勤政致民,是一种提醒力的标志。在北京前后各有一对这样的 华 表,它们与前的石狮以及两侧金水桥共同塑造了一座皇城威严气势。此外,还可以在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以及卢沟桥等处找到这些 华 表。
除了纪念与识别功能之外,有的人认为它起源于远古部落图腾标记。而且由于其顶端坐有的动物类似犬非犬被称为犼,因此也被视如神明,与图腾崇拜有关。而随时间推移,它们所代表的情感从崇拜转变成了吉祥象征,如白鹤之类,也可能反映了人们对于某些生物的情感态度变化。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我们来说它不只是一个文物,更是一种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