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与巩固期:清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满洲族领导人努尔哈赤于1616年创建了后金政权。1644年,李自成之乱使得明朝灭亡,南京城被攻破后,顺治帝率领着清军入主中原,这标志着清朝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开始。顺治帝继位后的最初几十年是清朝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关键时期,他下令编纂《大清会典》以规范国家制度,并通过改革增强中央集权。

经济文化繁荣期:康熙帝(1654-1722)在位期间,是一段相对和平稳定的时期,他不仅是政治上的一代伟君,也是文化艺术上的巨匠。他亲自审阅奏折,对文臣学者给予重用,从而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此外,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减免税赋、推广农业技术等,以此来改善人民生活。

宗教政策与民族问题:雍正帝(1678-1735)继承了康熙时代的一些政策,同时也加强了对宗教信仰的管理。他实行“三禁六律”,禁止基督徒传教活动,并严格控制佛教、道教等宗教活动。这一策略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并防止宗教势力干预政治。同时,由于满洲人的种族优越观念,以及他们试图将汉族纳入自己的帝国构架中,使得民族关系紧张,不断发生抗议和起义事件。

政治斗争与分裂趋势:乾隆帝(1711-1799)即位初期,其父乾隆皇太极制定的多数政策得到继续实施,但随着时间推移,他逐渐变得专横独裁,不再像他的祖先那样倾听民众意见和反馈。这导致内忧外患积累,最终形成了一系列重大问题,如官僚腐败、地方割据以及边疆地区频发叛乱等。

晚期动荡与衰落:嘉庆至道光间,由于长达半个世纪左右没有有力的统治者出现,加之内部矛盾激化和外部压力日益增长,一系列危机不断爆发。在这一时期,各地土司、藩王独立性质日益显著,有的地方甚至直接宣布独立或称自己为“国王”。同时鸦片战争及其他列强侵略也进一步削弱了清政府的力量。

绝境求存与覆灭:同治至光绪末年,被迫签订《辛丑条约》的屈辱经历,再次显示出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影响。此前由于国内动乱和国际压力,本已虚弱无力的晚清政府难以为继,最终1899年的戊戌变法失败后,再未能挽回局面。在这场变法中最著名的是慈禧太后支持戊戌六君子进行改革,但最终因为保守派如袁世凯等人的反对而失败,这也是晚节失常的一个象征性事件。当1900年的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更彻底地摧毁了最后一线希望,使得中华民国成立成为历史不可逆转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