猗顿,山西省临猗县出身的商业巨擘。战国时期,他是大型工商业者。在春秋时代,他曾是一名贫寒的鲁国书生。当他听闻范蠡弃官经商后迅速致富的消息,便决心向他学习。范蠡告诉他:“想要快速富起来,就要养五头牲畜。”于是,猗顿千里迢迢来到西河(今晋南一带),定居于猗氏王寮,大规模养牛羊,并且兼营盐业,十年间,他成为与陶公齐名的大富豪。

在《史记集解》中提到,《孔丛子》说:猗顿原籍在鲁国,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年轻人,“耕则常饥,桑则常寒”,生活得非常艰难。他正当为生计发愁的时候,听说越王勾践的谋士范蠡辅助越灭吴后,便弃官经商,将另一位谋士用之于家中的富国之策应用于自己的家庭,从而辗转至当时“天下之中”的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治产积居,与时逐”,19年间获金巨万,最终成就了大富,因号陶朱公。

猗顿对此感到十分羡慕,便前去请教。陶朱公同情他的处境,便授予他秘方:“想要速速富起来,当先养五头牸。”这里说的“牸”即母牛,泛指雌性牲畜。根据他的贫寒没有资本无法经营其他行业,所以让他先养少数牛羊,让它们逐渐繁衍壮大,以日久可致富。这对于猗顿来说是一个切合实际的致富方法。

因此,按照陶朱公的话语指导,猶頓遂往西河移動,在當地設立了自己的畜牧業,並且開始經營池塩貿易。在這個過程中,由於其辛勤工作和有效管理,使得他的資產迅速增加,而後來又進一步開展了盐业,也就是說從事池塩生产和贸易,這使得他成為了一個手工業者兼商人。

戰國時期,由於政府控制了森林、川澤等自然資源,但並不直接經營,而是通過抽取十分之一三分之一的一般稅收讓「民」去經營,這種「民」並非一般的手工業者,而是一些有錢有勢的大戶人家。而這樣的開發需要大量投資以及一定數量的人力,因此《盐铁论·禁耕》中說:「非豪民不能通其利」。所以,只有像獵頓那樣具備力量才能開發河東池塩。而直接從事製作的人則是依附於他的貧苦百姓、雇工等。

隨著時間推移,不僅獵頓積累了豐厚財產,更發展出了自己獨特的地理運輸方式,即使用船隻運輸物品,這也包括運輸池塩。他還建造了一條連接河東盐池與五姓湖,以及五姓湖與蒲坂孟明橋入黃河的人工水道。但由於黃河泥沙淤塞渠口未能正常使用。

最終,被誉为古代首屈一指的大手工业者、大商人,有着深远影响力的獵敦,其创办的事业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笔财政收入,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其故事也激励着无数后来的成功企业家们不断追求更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