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戏曲的热爱从孩提时代就开始了,那时候还只有五六岁的他,常常被爷爷带着去听戏,渐渐对晋剧产生了兴趣。第一次听戏时的曲目是《打金枝》。天生对绘画的热爱和对色彩的敏感,让小马飞对戏曲中的众多脸谱十分好奇,尤其是其中的花脸脸谱,曾一度吸引他偷偷跑到后台去看演员们化妆。花脸脸谱对于当时的他来说,是一件很恐怖的事物,而那个既害怕又想看的心理,让他至今回忆起来都记忆犹新,“又刺激又紧张,当时很享受那份快乐。”随着年龄的增长,马飞의戲曲之路越走越宽,不再仅仅局限于一个剧种,他开始了解、接触晋剧以外の戲曲世界。
一次偶然の机会,他看到了中央戲曲頻道播出的京劇系列節目,其中馬連良的声音配音给了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并由此开启了他的与京劇不解之缘。之后,他开始学习馬派老生的表演艺术。“馬派風格就是飄逸潇洒,以自然而富有活力的方式展現人物,与其他派別多重視唱腔不同,其實也非常注重舞台表現,這也是我喜歡馬派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自學京劇過程中,馬飛第一次嘗試了京劇舞台表演實踐。那是在高三時的一次年級新年聯歡晚會,他登唱了一段自己入門 京劇世界 的段子《甘露寺》。當時演出條件十分艱苦,只有一身最原始說相聲用的灰色大褂借來,而且音響效果差,使得伴奏声调很高,而自己的調門卻低得多,“自己都覺得唱得很糟糕。”這雖然是一場晚會中唯一一個戲曲類節目的表現,但當時並未引起太大的反響,那首歌以失敗告終。他雖然有過失敗經歷,但這些經歷並未對他的心理造成負面影響。在軍訓期間,一次教官組織大家表演節目,他被大家推出了場地上,用心獻上了大學第一首唱《淮河營》,儘管當時獲得了一片掌聲,但他感到其中更多的是因為大家覺得不可思議。
隨著時間流逝,在愛好京劇道路上,我們見證了一位熱情青年如何與家人、朋友和師傅們共同創建一個讓更多人接觸到傳統藝術的小團體——梨園社。在這裡,每個人都是彼此支持和鼓勵的人們。我們一起探索著每一種可能帶來驚喜的地方,也在無數挑戰中成長。我們從不放棄,因為我們知道,這一切都是为了我們共同追求的一個夢想:將古老而美麗的地球文化傳承下去,並且讓它繼續滋養著新的靈魂。如果你也對這樣的事情感到興奮或感興趣,不妨加入我們吧!一起走進那充滿傳統與創新的奇妙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