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犨,妫姓窦氏,字鸣犊,也作鸣铎。春秋末季晋国大夫,他的活动主要在晋定公时代。由于他的采邑位于今太原古城村一带,而《阳曲县志·古迹》记载:“古城,县西北七里,春秋时晋大夫窦鸣犊之食邑也,今村东、北面古墙地犹存。”因此历代都将窦犨视为阳曲人。他世代传说是夏少康之后,是妫姓的裔孙,因为遭难,他的先祖从洞中逃生,所以以“窦”为氏(《通志·氏族略》),并流传至后世。
当时正值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时代,大国争霸,无论诸侯还是卿大夫都不尊重王室,不敬诸侯,纵横捭阖、士风日下。而窦犨却保持着循规蹈矩、崇尚礼治和重视教化的态度,以其卓越辩才倡导礼乐治国思想,在晋国及周边国家都有所影响,被孔子赞誉为“晋国之贤大夫也”(《史记·孔子世家》)。
然而,与他同样在晋国执政的大臣赵鞅政见多有分歧。当赵鞅铸刑鼎扩田亩奖军功释隶圉革新旧事物,“名为晋卿实专晋权奉邑侔于诸侯”,而窦犨作为卿以下的大夫,对赵鞅的一切举措持反对意见。这些观点与行为,都体现在了《国语·晋语九》的某段对话中:赵简子叹曰:“雀入于海为蛤,雉入于淮为蜃,鼋鼍鱼鳖莫不能化唯人不能哀夫!”而窦 犨侍曰:“臣闻之君子哀无人不哀无贿;哀无德不哀无宠;哀名之不令不哀年之不登。”
这段对话显示出两人的不同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其中赵鞅借由自然界中的变化来表达自己的郁闷与失望,而窦 犨则以范、中行二氏自居,为非作歹,不顾民生死活欲擅长远图谋,这种政见差异导致两人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冲突,最终甚至导致了逼杀事件。
尽管如此,从孔子的角度看,当他准备前往谒见赵鞅时听闻了窦 犨遇害的事情,便改变方向离开。这位被后人称颂的人物,在千百年后的太原仍被人们怀念,并且成为了一方圣人和神明。在这里,有一个故事讲述他率领当地人民治理汾河水患开凿渠道,使得人们安居乐业,现在这个渠道就叫做横渠,一直沿用至今。而在冽石山下的汾河畔,还有一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窦大夫祠,用以纪念这位贤大的历史人物。此祠最初建于唐以前,但经过元朝宋元丰八年的修复再次扩建,更名英泽祠,是为了表彰他的功绩给予追封。
可以看出,在封建社会中,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大夫,只要有益于民或者表现出超群脱俗的品质,就能获得人民的尊敬甚至神格化,这不是简单的封建文化,而是人民对于那些能够改善他们生活条件或成就显赫事业的人们永久性的纪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人们对于英雄人物精神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认同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