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犨,妫姓的窦氏,以字鸣铎闻名。春秋末期,他是晋国的一位大夫,但他的生卒年份不详。他主要活跃在晋定公时代。在那个时期,他的封地位于今太原古城村一带,这片土地最初属于狼孟,后来又归属阳曲县。《阳曲县志·古迹》中记载:“古城,在县西北七里,是春秋时期晋大夫窦鸣铎的食邑,现在村东、北边有遗留下来的古墙。”因此,从历代文献中可以看出,窦犨被视为阳曲人。
传说中的祖先故事表明,窦氏源自夏少康之后,与妫姓有关,他们因遭遇难题而逃到洞中得以生存,因此他们以“窦”为氏(《通志·氏族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家族逐渐扩散开来。
在战国时期的大国争霸时代,当礼崩乐坏之风盛行,而诸侯与卿大夫之间缺乏尊重和敬畏之心时,窦犨却依然坚持礼治思想,并致力于教化工作。他以卓越的辩才著称,为国家提出了一套礼乐治国理念,在晋国内外都产生了影响,被孔子誉为“晋国之贤大夫”。
然而,与此同时,还有一位正卿赵鞅掌控着晋国政权,对于赵鞅采取的大刀阔斧改革方法和其专权行为,窦犨深感反对。当赵鞅铸刑鼎并扩张田亩、奖励军功、释放奴隶等举措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反应,而这些措施实际上使他成了实质上的独裁者,其所赐予的地盘几乎与诸侯相齐。而作为卿以下级别的大夫之一的窦犨,对于赵鞅这一系列政策感到极度不满。
从《国语·晋语九》的记载中,可以看到一次赵简子与窦犨之间关于变迁问题的话题:赵简子叹息道:“雀入海成蛤蜊,雉入淮成幻兽,只有人类不能改变自己。”当侍侧的人物——即可能是指同一历史人物或其他参与者——表示不同意见:“君子哀求人,不哀求利;哀无德,不哀无宠;哀名不令,不哀年不登。范、中行氏虽擒百万士,却顾不得民命,要独霸朝廷,如今他们儿孙将要种地去做农民,用宗庙供牺牲换取耕作劳动。这世间变化何日能至?”这段对话揭示了两人对于政治现状和未来展望的巨大分歧。
尽管如此,由于孔子的价值观念倾向于恢复周朝制度,所以当孔子准备前往见访赵鞅时听闻了窦犨死在赵家手中的消息,便改变方向而去。此后的千余年里,无论是在地方志书还是口耳相传中,都一直提及并崇拜这个贤大的人物,并且将他塑造成一个具有神圣力量的人物。在太原地区,有一座汾河旁建造的小水渠,就是据说由他领导建设的引汾工程。现在,这个渠流仍旧被称作“横渠”,直至今日依旧使用这个名字。此外,还有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元代建筑的大祠堂,是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绩而修建。这座祠堂保留着元代典雅宏敞风格,但已非初建状态。
根据唐代诗人李频“游人曾经驻马看,看过那林峰里的画像”这句诗,我们可以推断早在宋朝之前,此处就已经存在过一种形式的小祠堂。而元代的一块碑文记录下宋神宗追封他为英济侯的事迹,以及人们请求建立更大的祠堂事宜,因为每次都会得到应验。因此,当地官员向中央报告此事,被授予追封,让小祠改名叫英泽祠进行扩建。此情此景,使得原本只是普通官员的一个贤臣,因其对人民生活有所助益,最终被赐予永恒的荣耀,并成为民间信仰对象。这绝不是单纯封建文化习俗,而是一种人民群众对自己的英雄给予永久纪念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