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犨,妫姓窦氏,字鸣犊,也作鸣铎。春秋末季晋国大夫,他的生卒年份不详,但主要活动时期是晋定公时代。在那个时候,他的采邑位于今太原古城村一带,那里曾经属于狼孟和阳曲县。《阳曲县志·古迹》记载:“古城在县西北七里,是春秋时晋大夫窦鸣犊的食邑所在地,现在村东、北面可以看到古墙的遗址。”所以,历代都将窦犨视为阳曲人。

据传说,窦氏是夏少康之后裔,他们原本名叫妫姓,因为遭遇困难而从一个洞穴中逃生的祖先,所以以“窦”为氏。这一家族后来流传至世间。然而,在那个乱象丛生的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大国争霸时代诸侯不尊王室,而卿大夫也不敬诸侯,这个时代充满了纷争和混乱。但尽管如此,窦犨仍然坚守着礼治和教化的理念,以其卓越的辩才倡导礼乐治国思想,对于当时的晋国以及周边其他国家都有所影响。他被孔子誉为“晋国之贤大夫也”。

由于与执掌晋国政权的大臣赵鞅存在不同的政治见解,当赵鞅铸刑鼎、扩田亩、奖励军功并释放奴隶时,许多人认为他正在推行革新,并且他的行为得到了众人的认可。而作为卿以下的大夫之一,生活在赵鞅建造新的首都——晋阳城附近数十里的地区,对于赵鞅的一些政策持怀疑态度。

有一次,一段对话记录在《国语·晋语九》中显示出他们之间的情感紧张:赵简子叹息道:“雀入海成蛤蟆,将雉入淮河变成蜃气;鱼鳖等动物能改变形状,只有人类不能变化,不知何日才能变得更好?”当时,有人侍奉在场的人物之一——窦犨,就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听说君子悲观的是没有朋友,不悲观的是没有财物;悲观无德,不悲观无宠;对于那些名声不显赫的人感到哀痛,不是因为他们年纪不足够长。”接着他继续说道:“范、中行这两大家族不顾民生,却想要独自掌握整个国家,如今他们的小孩将要种地去齐州,而宗庙中的牺牲只不过是一种务农的手工活。”

这个时候,由于不同政见引起了冲突,最终导致了两人之间矛盾激化,最终造成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在此期间,还有一段关于鸟类变异的话题让人们对无法改变的事物感到惊讶,而另一个人则指出了人们自身也是会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并不需要很长时间。而这样的言论背后却隐藏着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力量斗争,使得二人关系进一步恶化,为未来某个关键时刻埋下伏笔。

虽然如此,从孔子的角度来看,即使是在兴亡盛衰、继承绝续世系,以及提拔逸民的时候,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一条适应环境、顺应潮流的大路。而为了维护周礼与尊贵皇权,同时也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强大的势力侵害,大胆直言的人士如同小船逆风前行,其勇气令人敬佩。

随着时间推移,此人物被后来的太原居民供奉成为神明,并且被赐予英济侯之封号。此外,这位人物还因其智慧和领导能力,被人们广泛赞扬,他用智慧解决了当地水患的问题,让汾河水灌溉到更多的地方,使得土地肥沃起来,因此汾河畔就有了一座由他开凿的人工渠道,即横渠,它成了今天太原的一个重要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