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犨,妫姓的山西名将,字鸣铎,也被称作鸣铎。他的生活年代不详,但主要活跃在晋定公时期。他所管理的领地位于今天太原古城村一带,在春秋末期属于狼孟地区,后来成为阳曲县的一部分。《阳曲县志·古迹》中记载:“古城在县西北七里,是春秋时晋大夫窦鸣铎的封邑,现在村东、北边有遗留下来的古墙。”因此历代都将窦犨视为阳曲人。
据说,他家族源自夏朝少康之后,属于妫姓之裔。当初,他们因为遭遇困境,从洞穴中逃生,因此以“窦”为氏,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后世。作为一个春秋末期的晋国大夫,窦犨生活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大国争霸时代,当时诸侯对王室不敬,而卿大夫之间也相互倾轧,不顾民众福祉。然而,他却坚持礼治和教化,对辩论有着极高才能,并提倡以礼乐治理国家。在这个时代,他影响了不仅是晋国,还包括周围其他国家,被孔子赞誉为“晋国之贤大夫”。
由于政见与当时掌握晋国权力的正卿赵鞅存在分歧,当赵鞅推行改革,如铸刑鼎扩田亩、奖励军功释奴隶等措施,大刀阔斧革新旧制,“名为晋卿实专权”,而作为卿以下的大夫身份的窦犨对这些政策多持批判态度。这一点可以从《史记·赵世家》以及《史记·孔子世家》中的故事看出:赵简子曾经感叹雀鸟入海变成蛤蟆、雉鸟入淮变成蜃气,以至于连鱼类和龟鳖都能改变,只有人类不能;而窦犨则提出君子哀其无德,不哀其无宠;哀其名之不令,不哀其年之不登。
此外,《国语·晋语九》还记录了一段赵、窦二人对话,其中赵简子的言辞表达了他对于自己无法施展宏图的心情,而窦 犨则指出了范、中行二氏那种重视私欲而忽略民生死命的情况,最终导致他们失去土地和权力。而这段对话也预示了两人政治观念上的冲突,最终导致赵鞅逼杀了他。
尽管如此,在孔子的眼中,窦犨是一位贤明的大臣,因为他敢于直言反对强暴,为维护周礼尊崇皇室而奋斗到底。所以,当孔子准备访问赵鞅时听闻了这一消息,便转车离开。不久后的历史中,太原人民永远怀念着这位贤大的形象,他们不仅把他奉为贤大夫,而且把他看作是一个功德圆满的人物和神灵。
地方志书上讲述说,他曾领导当地百姓解决汾河水患的问题,把水引向农田,使得人们能够安居乐业。据说现在横渠就是由他开凿的引汾河水的小径,一直流传至今。此外,在冽石山下的汾河东畔,有一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叫做“英济侯”的祠堂,就是为了纪念他的。在唐之前,这里就已经有一座祠堂,用来供奉他的遗像。而宋元丰八年六月廿四日,一场洪水使得祠堂倒塌,但经过请求朝廷恩准,再次修建并改名为“英泽庙”。最后,由于民间广泛认为他是一位功劳巨大的圣人,所以宋神宗追封他为“英济侯”,并且继续修缮祠堂。这一切,都显示出人们对于一个勇于直言反抗强权、大义凛然的人士给予永久纪念的决心,这绝不是简单的地主文化,而是人民群众对于英雄人物永恒忠诚与敬仰的情感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