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公元前154年),原籍颍川(今中国中部河南禹县),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8年)文景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思想家。他从事过法家的学说,后又深入研究今文《尚书》,先后担任太子舍人、门大夫和博士。晁错深受当时的太子刘启(后来的汉景帝)的青睐,被誉为“智囊”。
他对匈奴的持续侵扰以及国内土地兼并等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多次上书主张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如备战迎击匈奴,并提倡农业发展。他还详细分析了西汉与匈奴之间的军事制度,并提出将百姓迁至边境地区以加强防御。此外,他建议商人贡献粮食用于边塞,以拜爵和免罪作为奖励,这一策略获得了汉文帝的赞赏,并促使他升任中大夫。
随着景帝即位,晁错继续在国家 Affairs 中发挥重要作用,他被提升为内史,不久又成为御史大夫。在这个职位上,他继续推动削夺同姓诸侯王的封地,以巩固中央集权。在他的著名文章《削藩策》中,他表达了早削藩胜于晚削藩这一观点,即便面临反叛,也比延缓行动更小害。尽管他的父亲警告他小心行事,但晁错坚定地支持这一政策。
然而,在景帝三年,即公元前154年的某个时候,一场由吴王濞领衔的大规模叛乱爆发,其目的是为了诛杀晁错并清除朝中的异己。这场事件最终演变成了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虽然外戚窦婴等人与晁錯一直存在矛盾,但他们见机行事,当时认为杀死晁错可以平息叛乱,因此向景帝提议腰斩 晁错。但是,此举并未能够阻止叛乱,最终还是需要周亚夫率领军队才成功平定了这场危机。
在这整个过程中,晁错及其全家都遭到了灭绝式惨烈报复,无论是老弱妇孺都未能幸免,而这也标志着一个时代巨大的政治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