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智慧过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精通法家的学说,并且熟悉今文《尚书》的知识。晁错的才华很快得到了当时太子的赏识,被誉为“智囊”。他对国家的一些问题,如匈奴的不断侵扰、土地兼并等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比如积极备战、发展农业等。
晁错还专门分析了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军事差异,并提出了迁移百姓充实边境地区的策略,这一建议受到了汉文帝的肯定,并被任命为中大夫。
随后,他继续向文帝提出关于削夺诸侯王以及修改法律制度等主张,这些都是当时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景帝即位后,晁错担任内史,后来又成为御史大夫,一直是国家重臣之一。他坚持认为要削减同姓诸侯王的封地,以巩固中央集权。他的观点在《削藩策》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若不早削,其反迟祸大;若早削其反亟祸小。”景帝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但就在这时,吴王濞发动叛乱,而晁错则因为自己的主张而遭到杀害。这场由吴楚七国发起的大规模叛乱,最终以周亚夫平定,但此前晁错及其家人已经被处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