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袆——与宋濂并肩,共同编纂《元史》这部丰富历史文献。王袆的祖先王彦超,在五代时期吴越国钱镠任命为越州节度使,因战乱避居会稽(今绍兴),后迁至义乌,并定居凤林乡。随着子孙满堂,这片土地便被称作“王村”,位于今日义乌南部毛店镇朱店村。直到王袆的祖父时期,他们已经搬进了义乌县城内。而他的祖父、字威仲,致力于深厚的经典学习和研究,主要是朱子的理学思想。他在东阳、常山担任教谕,也曾管理石峡书院,以其卓越的教学能力而闻名,被尊称为“南校先生”。父亲王良玉,字怀璞,则以其聪明好学著称,对经史有着深入的研究。在婺州路儒学中担任训导后,又转至常山教谕一职。
生下三个儿子:长子叫裕、次子即中孙袆、三弟则是补。在宋濂撰写《送王子充字序》时,将“蔽膝”这个古老词汇解释为围裙,最早使用的是兽皮制成,而后改用布帛制作,这样取名也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敬畏之心。
黄溍认为不能将王袆仅仅看作普通同辈,更愿意视他作为自己的朋友,以此来表达他们之间师徒关系上的平等。当他们交换书信的时候,他们互相尊呼对方为“先生”。随着时间推移,不论是谁需要帮助,都直接找寻于黄溍所撰写文稿的人物,那些作品被广泛传播,每个人都如获珍宝般欣喜若狂。这不仅提升了王 袆 的声望,还让他与同门宋濂齐名。
在至正八年(1348年),当元顺帝朝政腐败民风衰微之际,正值忧国忧民之秋,他撰写了一篇宏大的文章,从天下大势谈起,对朝廷如何选将谋略、建立官制治民政策及征讨边疆用兵策略提出独到的见解。这篇文章流畅而详尽,如同滔滔江水一般,其内容长达七八千言。为了上呈朝廷,他北上京城大都(今北京)。
通过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时代人物如何因为其才华横溢与智慧光芒,与其他伟人并肩前行,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