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满未知和挑战的世界里,有一个名字,一个故事,一个追求——连德伦。他的旅程,从一名普通工程师开始,一直到成为高级工程师,他的一生都是一场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旅行。

1956年,在广州培正中学初中的校园里,年轻的连德伦第一次接触到了科学与技术。他那颗对知识渴望的火焰,就此点燃。三年后,他再次踏入学门,这一次是广东广雅中学高中。在那里,他不仅学习了更多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如何用头脑去思考,用心去感受。

1964年,那个春天,当华南工学院(现为华南理工大学)的无线电专业毕业典礼上,连德伦站在台上收到他的第一枚学位证时,他的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期待。这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他深造于信息论专业研究生课程中,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

但是命运有时候会让人做出意想不到的选择。1968年的夏天,当上海警备区崇明岛富民农场劳动的时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在这里,他不仅体验了劳动生活,还将自己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为部队卫生所研制出了电针电疗仪,并从部队名军医那里学习了针灸。他那份勤奋和创新精神,让他在那个时代显得格外突出。

1970.5年的秋天,连德伦结束了一段特殊的人生经历,再次回到城市。当时期背景下,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对当时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上海邮电器材一厂工作期间,连接导向载波机、抗电磁干扰、光纤通信等多个领域。不断地面对新挑战,每一次成功,都让他更加坚定信念,也更激发了他对科研事业的热情。

1984年的春日,如同一条清泉涌动着活力,最终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那就是他的科研立项申请书。那一年,无数个夜晚,被灯光照亮的大厅内,没有其他的声音,只有计算机键盘敲打的声音,以及偶尔传来的一声叹息或微笑。每一次提交,每一次审批,都像是在征服未知一样。

这一切,就是连德伦生命中的科研立项之梦。他的人生,就像是这篇申请书一样,全是关于尝试、失败与再次尝试。但最终,却又那么值得珍惜,因为每一步都是为了更好的未来。而今天,我们能够见证的是这样一个人,一位高级工程师——连德伦。一路走来,或许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名字,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那些科技进步的小小历史页面上,有着属于他的一页。